“预”约成功
2013-04-29李林娟
李林娟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多是周边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孩子缺少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等现状,他们接受新知的能力也相对滞后。由于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导致处于农村的孩子不能生搬硬套城市孩子的一些有关预习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一些符合实际的预习方案,帮助学生提高预习能力。
一、预习的意义
1、什么是预习。何谓“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换句话说预习就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预习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意义。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动性,有自己的思想了,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运用预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由“被动”的灌输着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由课堂上的狼吞虎咽變为细嚼慢咽;由迷茫变为自信满满,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阻碍学生预习的因素
1、老师方面。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让学生预习,学生在课上就失去新鲜感,课上就会不思考直接看书上的答案,让课没法进行,这样还不如不预习。例如我的课上就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在我讲《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我信心满满的设计了很多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案,因为事先学生已经预习,所以我让学生先做书上的例3,然后对比书上的两幅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本想借助天平让学生知道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这个结论,结果就被学生随口说出来,让我的课就没法继续下去,让学生自主探索等式的性质变得举步维艰。
2、学生方面。大多数同学对数学知识链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不清楚,拓展质疑提不出,认为学好数学,只要脑子聪明就行,而与“课前预习”没有直接的联系。认为“课前预习”是多此一举,只要上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就足够了。尤其我们所教的是农村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每个班里都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一放学就和小伙伴们玩耍,缺少约束,往往玩到晚上吃过饭后就匆匆忙忙写作业,到最后索性就不预习反正老师又不检查,这样长此下去“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碰到看不懂的内容就干脆不看,认为反正老师上课是会讲的,没有必要去弄懂,懒于动脑思考,懒于动手操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班里这样的几个学生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孩子,导致很多学生轻视预习,认为预习就是翻一翻书就行,失去了预习的本质。
三、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真正实现事半功倍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迫在眉睫。
1、读——画——思,了解主要内容。读:就是要求学生首先要将预习的内容像读课文那样通读一遍,不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看,而是逐字逐句的看,这样才能知道明天要学习得是什么,才能知道明天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画:就是指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要求学生不能只用眼睛看,对于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要动笔画一画,圈一圈,对于不懂的知识可以做个记号,这样就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思:就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的知识要多多动脑思考,不能走马观花一眼望去没有不会的也没有会的,那就达不到效果了。在预习时思考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预习《方程》时,学生就把关键词划起来、把重点词圈起来: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什么样的式子才能算是方程。
2、巧用预习方式,“消化”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理解这些知识。如在数学的学习中“类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在如预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商不变的性质》与它进行类比,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使用类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及新知,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预习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面,我们要把它用好,要用它开启学生兴趣之门成功之门,要让学生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真正实现预习的价值。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