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第二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13-04-29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局

人事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求职者倍率缺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局

一、供求状况数据来源

本供求状况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第二季度自治区本级和全区14个地级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所采集的供求状况信息,均为第二季度有效数。

二、供求总体状况

空缺就业岗位需求人数334928人,与上季度相比,需求人员减少了201660人,环比减少37.58%;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人员减少了132838人,同比减少28.40%。

进入市场的求职人员257620人,与上季度相比,求职人员减少了116374人,环比减少31.12%;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人员减少了82961人,同比减少了24.36%。

求人倍率(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即市场中每个求职者所对应的岗位空缺数)为1.30,与上季度相比,求人倍率减少了0.13。求人倍率变化幅度不大,说明第二季度广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就业压力水平和上季度基本持平。

从各地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来看,需求人数最大的三个城市分别是南宁市、玉林市和柳州市,这三个城市需求人数合计143900人,占全区14个地级市总需求量的42.96%。而在求职人员方面,求职人员也主要集中在南宁市、玉林市和柳州市,这三个城市求职人数合计134760人,占总求职人数的52.31%。

在各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对比方面,南宁市和来宾市的求人倍率小于1,而其他地区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说明南宁市和来宾市的就业岗位竞争的压力略高于区内其他地区;而自治区本级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偏高,说明在自治区本级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情况相对比较突出,岗位等人的情况明显。其余十二个城市的求人倍率在1.02至3.17之间,同样是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但人力资源供需矛盾趋于平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见表1)。

表1 各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

[地市(区域)

名称\&需求

人数

(人)\&求职

人数

(人)\&求人

倍率\&与上季度

相比求人

倍率变化\&与去年同期

相比求人

倍率变化\&自治区本级\&18089\&762\&23.74\&-4.93\&+4.36\&南宁市\&62531\&68114\&0.92\&+0.03\&-0.16\&柳州市\&33073\&31108\&1.06\&+0.20\&+0.07\&桂林市\&14256\&13976\&1.02\&+0.01\&+0.00\&梧州市\&30435\&22470\&1.35\&-0.24\&-0.05\&北海市\&11988\&8503\&1.41\&-0.02\&+0.09\&防城港市\&8722\&5517\&1.58\&-0.24\&-0.61\&钦州市\&31129\&15862\&1.96\&-0.48\&+0.58\&贵港市\&4350\&3160\&1.38\&-0.15\&-0.04\&玉林市\&48296\&35538\&1.36\&-0.30\&+0.00\&贺州市\&7258\&2286\&3.17\&-3.16\&-0.30\&百色市\&24918\&21891\&1.14\&-0.73\&-0.61\&河池市\&16292\&12971\&1.26\&-0.34\&-1.13\&来宾市\&9022\&11129\&0.81\&-0.06\&+0.12\&崇左市\&14569\&4333\&3.36\&-0.15\&+1.11\&本期有效数\&334928\&257620\&1.30\&-0.13\&-0.07\&]

三、产业、行业需求状况

从需求总量看,与上季度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0.02和0.7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下降了0.72个百分点。第二季度,虽然第三产业的用工需求仅仅上升了0.70个百分点,但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仍然是广西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产业,因此,继续大力支持和重视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优先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信息传输服务等各类现代服务业,可促进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求职者尽快实现就业(见表2)。

表2 按产业分组需求情况

[产 业\&需求人数

(人)\&所占比重

(%)\&与上季度相比

需求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第一产业\&19987\&5.97\&+0.02\&-3.61\&第二产业\&86196\&25.73\&-0.72\&-0.24\&第三产业\&228745\&68.30\&+0.70\&+3.85\&合计\&334928\&100.00\&/\&/\&]

从各行业需求看,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需求比重为5.97%;第二产业中则是以制造业的用人需求为主,占总需求人数的12.28%。在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量较大,三者合计为46.77%(见表3)。

四、用人单位需求状况

从用人单位经济类型看,企业用人需求仍占主体地位,以企业需求为主的总体需求格局基本无变化,内资企业的需求占总量的90.43%。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需求量仍然占据着前三位,说明这三种类型的用人单位继续保持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力军的位置(见表4)。

五、按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操作工成为第二季度用人需求的主体,两者合计占全部用人需求的56.22%。此外,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也较大,所占比重为15.98%。

从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相对集中的职业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以及生产运输操作工,两者合计占总求职人数比重50.08%;此外,有意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求职人员也不少,求职比重分别为15.89%和13.65%。

在求人倍率方面,各类职业的求人倍率相差不大,其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操作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求倍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43、1.36和1.26。

按职业大类分组的各个职业求人倍率均略高于1,说明第二季度就业市场呈现岗位等人的现象,求职人员具有一定选择岗位的机会(见表5)。

1.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第二季度,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中,商业和服务业的工种占了绝大部分,其中缺口数最大的前三个职位是推销展销人员、饭店服务人员和餐厅服务员。需求大于供给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说明这些职业就业容量较大,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但由于供求双方匹配率较低,不能完全满足相关岗位的要求,从而造成上述职业的缺口数较大(见表6)。

表3 按行业分组需求人数

[行业\&需求

人数

(人)\&需求

比重

(%)\&与上季度

相比需求

变化(%)\&与去年同期

相比需求

变化(%)\&农、林、牧、渔业\&19987\&5.97\&+0.02\&-3.61\&采掘业\&2591\&0.77\&+0.28\&-1.14\&制造业\&41136\&12.28\&-4.33\&+1.1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795\&2.92\&+1.34\&-0.96\&建筑业\&32674\&9.76\&+2.00\&+0.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879\&2.05\&+0.22\&-2.1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579\&2.56\&+0.42\&-1.61\&批发和零售业\&69146\&20.65\&+6.27\&+7.21\&住宿和餐饮业\&70893\&21.17\&+6.30\&+8.23\&金融业\&7944\&2.37\&+0.75\&+0.69\&房地产业\&5767\&1.72\&-0.12\&+0.2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876\&3.84\&-2.85\&-4.8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7886\&2.35\&+0.45\&+0.0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894\&1.46\&-0.20\&+0.0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586\&4.95\&-4.17\&-1.61\&教育\&5915\&1.77\&-1.20\&-0.6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509\&0.45\&-1.08\&-1.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695\&1.7\&-2.49\&-0.0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538\&1.06\&-0.95\&-0.14\&国际组织\&638\&0.19\&-0.67\&-0.04\&合计\&334928\&100\&/\&/\&]

表4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需求情况

[单位性质\&需求人数

(人)\&需求比重

(%)\&与上季度相比

需求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

需求变化(%)\&企业\&内资企业\&国有企业\&22986\&6.86\&-2.11\&-0.72\&集体企业\&25946\&7.75\&+0.45\&-0.58\&股份合作企业\&9594\&2.86\&-4.31\&-6.37\&联营企业\&29891\&8.92\&+2.07\&+0.38\&有限责任公司\&72879\&21.76\&+3.09\&+0.78\&股份有限公司\&61945\&18.50\&+2.29\&+2.19\&私营企业\&52794\&15.76\&+1.08\&+6.68\&其他企业\&26846\&8.02\&+3.99\&+1.1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946\&2.07\&-3.32\&-0.63\&外商投资企业\&1281\&0.38\&-3.14\&-1.47\&个体经营\&17820\&5.32\&+0.34\&-0.30\&事业单位\&2697\&0.81\&+0.29\&-0.31\&机关单位\&329\&0.10\&+0.05\&-0.16\&其他\&2974\&0.89\&-0.77\&-0.65\&合计\&334928\&100.00\&/\&/\&]

表5 按职业分组需求情况

[职业类别\&供求人数比较\&需求

人数

(人)\&需求

比重

(%)\&求职

人数

(人)\&求职

比重

(%)\&求人

倍率\&与上季度

相比求人

倍率变化\&与去年同期

相比求人

倍率变化\&单位负责人\&8146\&2.43\&7791\&3.02\&1.01\&-0.29\&-0.23\&专业技术人员\&53515\&15.98\&40924\&15.89\&1.26\&-0.14\&+0.0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2942\&12.82\&35178\&13.65\&1.18\&-0.14\&-0.02\&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109145\&32.59\&73109\&28.38\&1.43\&-0.16\&-0.18\&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28919\&8.63\&23614\&9.17\&1.18\&-0.18\&-0.07\&生产运输操作工\&79146\&23.63\&55916\&21.70\&1.36\&-0.08\&+0.00\&其他\&13115\&3.92\&10946\&4.25\&1.16\&-0.25\&-0.09\&无要求\&/\&/\&10142\&3.94\&/\&/\&/\&合计\&334928\&100\&257620\&100\&/\&/\&/\&]

表6 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按缺口数降序排列)

[职业\&供求人数比较\&需求人数(人)\&求职人数(人)\&缺口数(人)\&求人倍率\&推销展销人员\&42175\&10914\&31261\&3.86 \&饭店服务人员\&49146\&20916\&28230\&2.35 \&餐厅服务员\&32614\&15914\&16700\&2.05 \&保育、家庭服务员\&16816\&7891\&8925\&2.13 \&其他餐饮服务人员\&15946\&7296\&8650\&2.19 \&治安保卫人员\&16814\&9821\&6993\&1.71 \&搬运、包装工 \&8165\&3914\&4251\&2.09 \&机械冷加工工\&9814\&5914\&3900\&1.66 \&体力工人\&7894\&5964\&1930\&1.32 \&清洁工\&2932\&1501\&1431\&1.95 \&]

2.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中,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集中为机动车驾驶员、秘书、打字员和营业人员、收银员;供需最不平衡的职业(求人倍率最小的职业)分别是机动车驾驶员、秘书、打字员和财会人员。

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职业一方面表明此十类职业在广西就业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的状态,用人单位在招聘这些职位时将有较多求职者可以进行比较和选择,而求职者在选择这些职业就业时将会面对多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求广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继续加强和改善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和引导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适时转换招聘和求职策略,从而尽快实现人岗匹配(见表7)。

表7 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按缺口数降序排列)

[职业\&供求人数比较\&需求人数

(人)\&求职人数

(人)\&缺口数

(人)\&求人倍率\&机动车驾驶员\&2514\&7896\&5382\&0.32\&秘书、打字员\&2914\&7214\&4300\&0.40\&营业人员、收银员\&6865\&10691\&3826\&0.64\&行政事务人员\&4673\&8181\&3508\&0.57\&行政业务人员\&5896\&7865\&1969\&0.75\&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2912\&4590\&1678\&0.63\&财会人员\&1813\&3295\&1482\&0.55\&其他行政办公人员\&3591\&4814\&1223\&0.75\&保管人员\&1894\&3191\&1297\&0.59\&电工\&1564\&2214\&650\&0.71\&]

六、求职人员构成情况

从求职人员构成来看,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80.96%。新成长失业青年占36.54%,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97.91%;就业转失业人员占39.56%,其他失业人员占4.86%。

与上季度相比,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量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上升16.89和13.05个百分点,而外埠人员求职量却下降了6.81个百分点。(见表8)。

表8 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

[求职人员类别\&求职人数

(人)\&求职比重

(%)\&与上季度相比

求职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

求职变化(%)\&新成长失业青年\&94146\&36.54\&+2.90\&+9.39\&92178\&97.91\&+16.89\&+6.10\&就业转失业人员\&101915\&39.56\&+13.05\&+8.21\&其他失业人员\&12514\&4.86\&-5.55\&-4.82\&在业人员\&9816\&3.81\&+1.09\&-1.74\&下岗职工\&2594\&1.01\&+0.16\&-0.31\&退休人员\&1863\&0.72\&-0.17\&-0.20\&在学人员\&2987\&1.16\&-0.95\&-1.18\&本辖区农村人员\&17892\&6.95\&-3.72\&-4.25\&外埠人员\&13893\&5.39\&-6.81\&-5.09\&合计\&257620\&100\&/\&/\&][应届高校毕业生]

七、招聘、应聘条件分析

1.性别。 从人力资源的总体需求看,绝大部分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为50.43%,对女性的需求为48.19%;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无要求的仅占1.38%。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和女性的岗位求人倍率分别为1.33和1.27,男性的求人倍率略高于女性的求人倍率,说明第二季度,男性在就业市场上相对比女性更容易找到工作,但性别的不同对求职者就业时的影响作用已经逐渐越少。与上季度的求人倍率相比,男性和女性求职者的求人倍率分别下降了0.12和0.15个百分点,求人倍率变动幅度不大,说明男性和女性的求职压力基本与上季度相同。

2.年龄。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年龄要求看,98.86%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要求。分年龄组看,16至34岁之间的人力资源构成用人需求的主体,占总需求的65.41%,其中对16至24岁、25至34岁之间人力资源的用人单位需求比重分别为29.30%和36.11%。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同样以年龄在16至34岁之间求职者为主体,16至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5.12%;其中16至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29.89%,25至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23%。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需求基本一致。

在求人倍率对比方面,16至24岁、25至34岁的求人倍率略高于其他年龄组,其求人倍率分别为1.29和1.35,说明就业压力低于其他年龄组。与上季度相比,16至24岁、25至34岁、35至44岁年龄组和45岁以上这四个年龄组的求人倍率分别下降了0.24、0.13、0.02和0.07,求人倍率的小幅度减少,说明第二季度各年龄组的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3.文化程度。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在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中,需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单位占总体需求的35.36%,在高中文化程度中,对职高、技校、中专学历求职者的用人需求占75.26%;对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和硕士文化程度)的求职者,用人单位需求占总体需求比重的59.0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75%。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源是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63.81%,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31.93%,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求职总量的31.88%。

从求人倍率对比看,各个文化程度分组求人倍率均大于1,说明都处在人力资源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但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远远小于其他文化程度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与上季度及去年同期相比,按文化程度分组的求人倍率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4.技术等级或职称。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技术等级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需求人数的64.43%,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四、五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8.48%。

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看,62.38%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资格等级,同样是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四、五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所占比重56.98%。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57、1.76、1.95和2.56。与上季度相比,大部分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撰稿人:周团)

猜你喜欢

求职者倍率缺口
大型桅杆起重机起升变倍率方法及其应用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必须堵上尾款欠薪“缺口”
堵缺口
FANUC0iD系统速度倍率PMC控制方法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民生表情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一种智能加工系统中的机床倍率控制方法
拉伸倍率对BOPP薄膜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