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点一线”帮扶体系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2013-04-29周颖
周颖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同时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外围影响,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据不完全数据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生占大学生总数的约20%~25%,他们主要通过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贷、减、助、勤、补”政策完成学业,毕业之后他们马上会面临还贷、还债、脱贫等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比非困难生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会更加注重就业单位待遇和地区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就业帮扶,关键是要切实把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情感关怀和就业技能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宏观就业环境影响
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同时受美国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并未真正复苏,国内需求不振,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下滑,特别是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都减少了对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国家整体就业压力大,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2.择业取向有所偏差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或城镇下岗失业家庭或单亲家庭,有些家庭还背负高额医药费压力,或遭受重大不幸。这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非常不易,他们主要依靠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补助政策完成学业,虽然解决了上学的燃眉之急,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在毕业后仍然面临着还贷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重任,因此毕业后他们都希望找一份留在大城市或者待遇好或者比较稳定的工作,但往往因为自身期望与工作岗位、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发生矛盾,不能及时进行调整,错失了就业机会。
3.较为脆弱的就业心理
客观来讲,在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下,经济困难生完成大学学业没有太大的问题,其中也涌现了很多自强不息的优秀困难生,但经济上的困难使这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比较弱势的状态中,他们的心理素质整体较弱,也比较压抑。在求职过程中,一旦出现面试失利,或者未能进入心仪的单位,容易出现焦虑、悲观、沮丧等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排解,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4.社会资源的匮乏
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目的在于强调公平、公正、公开,但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体制还没有完全健全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关系和资源对毕业生的就业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一些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具有丰富社会关系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先天优势,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家庭具有的社会关系相对较少,有些困难家庭甚至是社会弱势群体,无法为其孩子提供帮助,困难生只能依靠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一关一关的进行笔试、面试,面临的就业压力要比非困难生大很多。
构建“三点一线”帮扶体系
1.细化职业指导,扫除择业盲点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生为自己设立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中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求职目标,这一目标看似非常清晰,但实际上存在着就业观念的偏差。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年级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经验交流会、就业咨询、实践实习等形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积极进行自我剖析,明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早日明确职业目标,规划好大学生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可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开设“就业帮扶课程”,主要内容应与就业密切相关。引导经济困难生从自身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家庭经济困难生不要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的工作,要认真对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进行反思,多了解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佳的选择。
2.开展心理疏导,弥补心灵弱点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悲观、抑郁、焦虑、自卑等消极心理展开心理辅导,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朋辈辅导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这些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他们提高受挫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情绪调节水平。同时,院系辅导员要为每位经济困难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对这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心理信息的收集、跟踪、调查,对一些就业压力大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帮助。
3.强化能力培养,突出个人优点
当今社会,个人综合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要将突破口放在提高经济困难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上面,力争提高困难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生进入大学后为了保持一定的优势和获得奖助学金,把很多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勤工助学中,较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也较少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失去了一些锻炼机会。应该多鼓励困难生积极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多给予困难生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都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点,家庭经济困难生应该扬长避短,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更好地展示自己。
4.以情感关怀为主线,保持高度关注
在整个帮扶过程中,学校、学院、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坚持以情感关怀为主线,多方面、多渠道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作为专业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教师,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关注困难生,定期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做好各项引导帮扶工作,与他们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大四求职阶段,辅导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继续保持高度关注,做好思想动态信息收集,定期询问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求职面试情况,并同他们一起探讨、总结面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同时,安排班级就业负责人、党员同困难生进行一对一挂钩,及时向他们传达招聘信息,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院教师、同学的关心,消除他们就业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无助感。
思考和建议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政策宣传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政策宣传,可以通过举办高校大学生基层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投身基层,树立“上大舞台,作大贡献”的目标,实现就业多元化。
2.做好就业推荐工作,拓宽就业渠道
困难生家庭一般缺少良好的社会资源,在引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择业的过程中,学校、学院、导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重点推荐工作,充分挖掘用人单位需求,利用校友企业、院友企业资源,设立实习基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实习,增进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互信、沟通,奠定就业基础,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信心,帮助他们增加求职机会。
3.设立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扶助资金,从物质上给予帮扶
在求职过程中,学生需要跑招聘会、购置职业装甚至是跨省面试和求职,整个过程会产生不少的费用。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扶助资金,降低他们的就业成本。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