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效的探索与思考
2013-04-29鲁雷
鲁雷
摘 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纷繁的工作头绪中,以统筹兼顾、突出校本、“抄底”报道、对接社会媒体为重点路径,是对工作实效提升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实效性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世情、国情、社情、党情、市情、校情、民情的任何新变化,都会直接对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政府、公众、师生、校友、家长等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期望,信息技术、传播媒介的迅猛变革,青年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状况等,也使得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容不得半点马虎,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甚至还得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形成了一些思考。
统筹兼顾,寻求合作共赢
从党的建设的角度看,思想建设是“五位一体”总格局当中的一个工作领域,但思想理论建设是根本,它与其他工作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仅从2012年以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有践行北京精神、雷锋精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宣讲“中国梦”等多个关键词,再加上学习型组织建设、师德建设、党风廉政大宣教、“六五”普法宣传、精神文明和宣传阵地建设等常规工作任务,使得从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员深深感到:永远没有结束一项工作再投入另外一项工作的线性工作模式,而是头绪众多、内容繁杂的网状工作结构。这种情况下,工作必须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我们要把工作当成厨艺,按类别梳理众多的工作头绪,将校报、网络、橱窗、横幅、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当作油、盐、酱、醋等必须的调料,把报告讲座、演讲征文、文艺展示、参观考察等工作载体作为煎、炒、烹、炸等可选的程序,按不同时段、不同情况分别加工制作精美的菜品。当然,加工过程中,少不了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协同配合与相互支持。学校各领域发展建设的成绩为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紧紧依托于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宣传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好比鱼和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寻求共赢。例如,学校校处两级中心组学习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采取学习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走进生产、科研一线单位实践考察并与它们签订合作协议,与兄弟高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学习,参与校内专题理论研讨会,领导干部为中层干部培训班主讲党课等方式,提升了学习效果。
突出校本,建立话语体系
宣传贯彻好上级精神与决策部署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我们面临着“三进”的目标要求,尤其是“进头脑”取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说得多、宣传多并不意味着进了头脑,发布文件、传达精神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免不了会出现套话、虚话、大话的表述,直至导致贯彻落实工作的表面化和运动化。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师生思想状况,把红头文件里、领导讲话里的文字落实到用具体的工作部署进行解读,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与各项工作中。也就是说,通过话语体系的转换和重构,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能引导师生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宣传教育路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线确定为围绕校训精神的全面树立,大力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见实效、上水平、提层次、成品牌。学校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指向于“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将校训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内涵进行定位与聚焦,对如何构建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勤以为学”阐明了学习和工作的要诀在于“勤”,引导师生自觉养成勤劳、勤奋、勤俭、勤恳的美德;“信以立身”则将信仰、信念、信息、信心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资源与动力。校内各部门、学院围绕“勤信”主题,在政策宣讲、理论学习、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中,不断丰富形式,拓展面向,引领师生不断感悟校训精神中所包含的“善做事”与“会做人”的真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践行雷锋精神和北京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等核心任务在校训文化建设实际中得以有效落实和不断积淀。
深入一线,报道师生故事
在学校里,不同人具有不同的角色、身份和职责,拥有不同的任务、愿望与需求。即便在学生眼中都是教师,往往又被教师们自己划分为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不同群体,而且由于岗位、身份和职责差异,彼此之间缺乏充分沟通的机会和渠道,缺少换位思考必须的经历和体验,于是工作中免不了会出现不理解、不包容甚至隔阂的现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合并院校,更面临着人心深度融合、精神文化构筑等客观情况。为此,学校按照上级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切实探索“三贴近”的有效途径。首先,发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每学期均选择一个主题,发放问卷、随机访谈,目前已经做完了学生课外阅读、网络应用现状、校园节能情况、师生关系等调查,取得了很多真实的数据,为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一手资料和参考依据。其次,针对校园中的四个群体开展“四项工程”。对教学科研岗位上的教师以“提升素养、身正为范、树立良好师德”为主题,开展“魅力”工程,使他们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党政管理岗位上的教师以“转变作风、依法行政、服务师生成长”为主题,开展“能力”工程,使他们更好地履行管理育人的职责;对后勤服务岗位上的教师以“立足岗位、服务大局、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开展“奉献”工程,使他们更好地履行服务育人的职责;对学生以“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精忠报国”为主题,开展“成长”工程。再次,在校园进行“抄底”式宣传报道。有关工作人员和学生记者团深入一线,本着“不包装、不美化、不苛求”的原则,发现和挖掘师生身边、“四项工程”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感人事例,推出一批批“师生故事”,报道校园中的“爱岗敬业教职工”和“勤学诚信大学生”,让身边人的精彩、平凡人的闪光点逐渐汇聚于学校的校训精神。师生们对这一做法很感兴趣,各部门和学院纷纷行动起来,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有的文章还被《北京日报》《青年文摘》《大学生》《北京教育》等媒体转载。师生之间彼此互相欣赏、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和谐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练好内功,对接社会媒体
学校实力建立在人才队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与宣传思想工作成效密切相关。学校作为一所工科背景浓厚的合并学校,在对外宣传方面缺乏专门人才,尚未形成深厚的传统,也没有非常突出的素材,只有练好内功,努力培育自己的“土特产品”,才能获得一席之地。为此,学校建立了校外媒体专家顾问队伍,邀请他们指导工作、培训人员,与各学院、单位一起发现、挖掘工作中的经验和亮点。为了使学校师生能够更迅速、更方便地把握社会媒体的关注点和高等教育领域新进展,党委宣传部每周编辑《国内高教要闻》,该资料从高层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市属高校、网络热议、非常关注等九个角度筛选、整理一周内高教领域中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和舆情动态,再将这些信息中的核心要素进行编辑,以电子版的形式将其发放到校园网络的公众平台,进行信息互递与交流,目的是希望师生们一起“同享共学”, 提升大家的新闻宣传意识和素养,在知己知彼中,不断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它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是前所未有,立足实际是我们的工作态度,虚功实做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工作路径,务求实效则是我们永恒的工作目标。
本文系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整合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