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子 事半功倍
2013-04-29李红梅
李红梅
〔关键词〕家教;童年;以人为本
时下,教育孩子成了许多家长头痛的事情,各种各样育子之书,各式各样的家教讲座,令人眼花缭乱。本人为人师二十载,为人母十五载,感觉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童年”教育孩子。每位家长如能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如能细细品味童年时的感觉,相信家长们就能很好地理解孩子,教育孩子也就不是件难事。
一、别把高兴变成扫兴
记得有一次儿子晚上要出去和小朋友们玩,临走时,我还叮嘱说:“早点回来!”孩子痛快地答应“好”。可是到了晚上10点钟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我心里很着急。不停地向路上张望,心中的怒火慢慢燃烧起来,想着等他回来一定狠揍他一顿。然而转念一想,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因贪玩晚回家的事。那时的我,玩得起劲就忘了回家的时间,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咚咚地敲小鼓,唯恐爸爸妈妈训骂,果然那顿骂我没有躲过,从此我再也没有玩得痛快过,总是怕时间晚了,回去挨骂。想到这些,我的怒气慢慢退了,也理解儿子了:小孩子嘛,玩心大,忘了时间,自然也不知道大人的担心。儿子近11点才回来,一进门他红红的小脸洋溢着兴奋,我调整了一下情绪问:“儿子,你们今天玩什么了呀?”他兴奋地给我讲起他们的游戏,等他讲完,我看着他说:“儿子,今天你回来太晚了,妈妈特别担心,下次回来早点好吗?”儿子懂事地看着我坚定地说:“行!”从此,儿子再也没有晚回来过。其实孩子们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他们心中是有是非标准的。只是他们年龄小控制力差而已。
二、给孩子算笔账,每天学习四个小时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小时候的经验调整孩子学与玩的时间,也是我自鸣得意的一招。童时的我一放假就疯玩呀,到开学的前两天,拼命胡乱地做作业,丢三拉四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不让儿子重走我的老路,放假一开始,我就跟儿子算了一笔账:
我说:“儿子,你看,一天24小时,你睡觉用10个小时够了吗?”
儿子很快回答:“够了。”
我接着又说:“吃饭用两个小时行吗?”
他想都没有想回答说:“行”。
我若无其事地说:“24小时减10小时再减2小时还有12小时,对不对呀?”
孩子疑惑地说:“是呀。”
“那你每天上下午各学两小时,玩8小时行吗?”我又问。
儿子想了想说:“好!”
就这样,儿子走到我的思路上来了,每天学习4个小时,再也没有像我小时候突击作业的现象了。
三、添油加醋表扬孩子
配合教师顺势而为,有四两拨千斤之效。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回来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她遇到了我的班主任,班主任一个劲地表扬我等等,我直到现在想着这事心里还美呢。儿子上学后,我想儿子也一定需要赞美,我就把这一招加以利用。每次和他的老师见面后,我都会添油加醋、兴高采烈地跟儿子说:“儿子,今天我遇到你的老师了,她说你是个好孩子,特别懂事。语文进步了,还是个数学天才,她特别喜欢你!”有时我再加上老师说的具体事例增加可信度。看着儿子兴奋的面庞,我知道我的话语和鼓励起作用了,激起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师的情感。
四、借助环境陶冶情操
“大教无形”,何为大?无非是教育的力量大,教育的效果好,会借力是不错的一招。儿子语文不好,是阅读量少引起的。想想我小时侯家里没有电视和电脑,只能看些小人书和童话书,这就增加了阅读量,语文成绩也提高了。怎么样让他不迷恋电视和电脑,而引起他读书的兴趣呢?我小时候去书店时看着那些书,逐个翻看,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我总能找到自己爱看的书。于是,我决定带儿子去书店和图书馆,带他去时不对他做要求,只是想慢慢熏陶他。一开始他无所事事地瞎逛,只翻了翻那些书,就跟我回来了。我心中不由得生气焦急,但是我告诉自己,要有耐心,慢慢来,等着他的脚步,让他慢慢成长。我带着他、哄着他,一趟一趟逛书店,去图书馆,终于他也能静下来选书、看书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五、借青春势促孩子自我完善
青春是人的原动力,势强力大,只可导不可堵。儿子到了青春期也自然喜欢上了一个女生,我也知道这个女生是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孩子。记得自己青春期时,总企盼变成一个漂亮、优秀、与众不同的人,总想成为众人注目的靓女。找到了这种记忆,于是我从青春期这种特定的心理入手,借势改变他的生活习惯。有一天吃过饭,我有意无意地说起我喜欢的男同学,儿子当时很感兴趣,于是针对儿子不爱刷牙的不好习惯我故意说:“我们班有个男生满嘴的黄板牙,谁也不喜欢他。我们女生都喜欢那个每天干干净净,有着白白的牙齿的男生。”从此儿子果然注意个人卫生了。经无数次说教无效、无力改变的卫生问题他自己慢慢改变了,如洗澡、换衣服、理发、打扫房间等等。同时我又进一步引导他:“还有一个男生学习可好了,女生都喜欢他,为了让他注意到我,我上课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认真做作业,回家用功学习,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老师在班上表扬我,他也注意到我,还常常问我问题,这样我就有理由和他说话了……”儿子听后笑了,学习劲头大多了。
“以人为本”是最时髦的一句话,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当然就应该是“以孩子为本”。如何做到?寻找到童年就寻找到了本。现在无论面对孩子的什么事,无论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我都是先想想年幼的我是怎么样做的,是怎么样想的,希望老师家长做些什么或不做什么,用我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感受去教育儿子,去辅助儿子走好他这一段人生之路。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市第三十六中学,石家庄,050081)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黄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