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

2013-04-29张亚平��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张亚平��

【摘要】 目的 分析与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6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以院前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并采用焦虑度量表对患者在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积极的护理后,其焦虑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可得,观察组患者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两组患者死亡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的院前急诊护理,能够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死亡率;焦虑程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55-0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冠心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该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患者预后差等特点,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抢救,以达到抢救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院前急救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6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为48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7.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在选取过程中已排除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2]:①语言表达不清晰;②对本次调查内容不理解;③存在精神障碍。对患者的梗死部位进行分析可得,其中下壁梗死共48例,前间壁梗死共30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共2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 对于对照组的53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控病情变化、心理护理、遵医嘱给药等,对于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立即转入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患者 对于观察组的53例患者在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院前急诊护理,具体如下:①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前,应配合急救人员快速将患者转运,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搬动的次数,并积极地进行就地抢救。对于神智清醒的患者,应询问其病史,并向其家属了解其发病诱因。②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常会出现极度恐惧的情绪,使得病情持续加重。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家属的负面情绪影响患者。③立即给予吸氧处理,对于昏迷患者应保持其呼吸道顺畅,并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对于心跳停止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术,对于出现室颤的患者应实施心电除颤。

1.3 评价标准 对于本文所有患者采取焦虑度量表对其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感越强[3]。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随访,以了解通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患者的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焦虑度评分采用(χ±s)表示,死亡率采用%表示,组内对比采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2.1 焦虑度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度评分可得,观察组患者护理前为(77.9±15.8)分,护理后为(32.0±10.2)分,护理前后焦虑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前为(72.0±16.2)分,护理后为(65.5±14.5)分,护理前后焦虑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临床结局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可得,观察组患者最终死亡1例,死亡率为1.9%,对照组患者最终死亡8例,死亡率为15.1%,两组患者死亡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正在日益上升。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现代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均存在较大威胁[4]。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高、致残率高、患者预后差,对其进行积极的院前急救护理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焦虑评分进行对比可得,护理后焦虑情况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而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护理前后焦虑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的院前急救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可得,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9%,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5.1%,两组死亡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护理人员应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服务意识,对于紧急入院的患者立即进行对症处理,并配合医生的工作积极对患者进行抢救,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晓宁.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6):111-112.

[2] 翟继卫,曹汴英,王佳楠.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救护分析和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262.

[3] 黎巧云.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和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1):93-94.

[4] 关家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45-146.

[5] 刘建国,冯磊.心肌梗死42例院前急救[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76-6477.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