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13-04-29林志华
林志华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速,表现出合作范围广、增长速度快、比重高、品种多样化等特征,存款形式转化、实体经济下滑、资金缺口压力、利率市场化冲击以及监管相对宽松是影响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主要因素。实践表明,同业业务激增虽然拓展了银行的收入来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利差不稳定、流动性风险聚集、干扰金融秩序、弱化宏观调控等,笔者认为,保持适度规模、明确合作对象、拓展低成本负债、创新同业产品、完善外部监管,有助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同业业务发展策略
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与对公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主体业务之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是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特色领域。自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全力扩张同业业务,规模与比重逐年提高,对金融同业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培育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流动性风险上升、逃避监管、扰乱市场秩序等。本文拟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特征、影响因素及问题逐一分析,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良性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特征表现
(一)合作范围广
银行同业业务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质。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扩展同业业务市场,除了过去传统的“银银平台”合作模式,如同业资金拆借、信贷资产转让、代理结算、代理银行汇票、互购债券、代理抵债资产处置、联合承销企业债券等,与证券、保险、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合作范围不断扩展(见表-1)。
表-1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方式
(二)增长速度快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由同业资产、同业负债以及同业中间业务三部分构成,其中同业资产是指“对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债权”,同业负债是指“对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负债”。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数量上升明显,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分别为276662.9亿元和168829.5亿元,资产规模远远超过负债规模(见表-2)。从增长幅度来看,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同比增幅超过50%的达到11家,工行、建行及交行同比增速高达70%。
表-2 2010年~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数量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8月17日第3版
(三)比重高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不仅表现为绝对数量剧增,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截止2012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分别为21.8%和13.3%(见表-3),兴业银行同业资产比例高达39.62%,位居首位。
表-3 2010年~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比重数量
(单位:%)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8月17日第3版
(四)品种多样化
自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构成中,除了传统的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买入返售类资产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类资产达4.96万亿,较年初增长58%。买入返售资产大致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证券类、票据类、信贷类、信托受益权、应收租赁款等,前三类较为传统,其中票据类项目最多,部分银行增长6~7倍,信托收益权跨越银信合作与银证合作两个领域,对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创新,应收租赁款项目相对较少。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影响因素
(一)存款形式转化
商业银行个人及公司存款的新形式,是同业负债上升的一大原因。随着客户投资意识的加强,部分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保险费、证券保证金等非银行机构存款后又回到银行。此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迅速,由于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转化为同业存款,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行业平均资金归集率达到49.28%,存款余额达到13395亿元。
(二)实体经济下滑
受欧洲经济不景气和美国缓慢复苏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企业一方面投资信心不足,贷款需求放缓;另一方面由于经营困难,还本付息能力不足,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放贷意愿减弱。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上升,其中国银行环比上升0.9%,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上升8.1%、12.3%、13.9%和20.8%。实体经济信贷数量的减少导致银行利息收入下降。相比之下,同业资产虽然利率相对较低,但风险小于一般客户风险,扩大同业业务规模,成为银行提高收益的必然选择。
(三)资金缺口压力
商业银行资金缺口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同业业务规模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劣势,同业市场被视为存款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9月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信社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8万亿元和11.5万亿,与大中型银行的差距较大。二是当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得紧张时,存款增长乏力的中小银行要通过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而资金相对宽裕的大型银行则将短期的资金头寸用于同业拆借,以此增加收益。三是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逐步执行,银行业维持和补充资本充足水平的融资需求日益上升,据测算,国有五大银行在2012年底资本缺口分别为604亿元、635亿元、376亿元、354亿元和478亿元。而发展同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资本压力。
(四)利率市场化冲击
2012年,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持续扩大利差浮动空间,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型银行凭借规模、网点、知名度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更多的信贷业务,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削弱,面对日益遭受挤压的生存空间,银行扩张同业业务,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有助于缓解经营压力,虽然同业业务的利差微薄,但通过扩大数量也能增加一部分利息收入。
(五)监管相对宽松
虽然央行不断制定各种法规和条例以规范和管理同业市场,但仍然存在不少的监管盲点,对各交易主体的约束相对不足。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代付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规避央行监管,变相发放贷款。所谓同业代付业务,是指当一家银行的客户申请融资时,该行以自己的名义委托其他银行为此客户提供融资,在融资到期之后,委托银行归还代付款项的本息,对于委托银行而言,是表外业务,对于出资行而言,是列入存放同业科目。同业代付业务将表内贷款转化为同业资产,不仅绕开了信贷规模监管,还能使参与银行都获得收益,如手续费收入、融资利息等,成为商业银行大力扩张同业业务的动机之一。
三、商业银行扩张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利差不稳定
当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时,货币市场利率会出现较大波动,银行同业业务的预期利润会迅速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如2012年央行频繁操作货币政策,出现两次降息、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多轮公开市场操作,使市场流动性变得充裕,同业业务利差回落明显,银行若持续配置大量同业业务,不仅无助于增加收益,反而会拖累净息差。
(二)流动性风险聚集
首先,同业负债期限短,波动性强,比重过高会加大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对银行流动性管理形成较大压力;其次,同业资金成本高,为了降低同业负债的成本,个别银行将大量资金存入低层级的信用社,也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三)干扰金融秩序
由于同业存款具有利率放开的便利,个别银行将部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同业存款,甚至是本行“同业存款”,以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吸引客户,达到高息揽存的目的,如此一来银行之间难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金融秩序,更妨碍市场和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资金状况的准确判断。
(四)弱化宏观调控
个别商业银行名义上是“同业存款”的增加,实际上是“同业拆借”的操作,大量资金交易均在全国同业拆措市场外进行,使货币市场数据严重失真,监管部门无法进行准确判断。此外,同业代付业务致使委托贷款的规模日益庞大,这些贷款的风险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未受到信贷监管法规的有效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宏观调控政策。
四、对策
(一)保持适度规模
如上所述,同业业务利息收入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同业负债与同业资产的规模与比重,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匹配,避免同业息差收窄对整体利息收入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明确合作对象
保持宽领域和专业化的协调性,选择重点合作对象并与其维持稳定合理的业务量,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同业金融业务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型商业银行自身资源丰富,适合在不断拓宽领域,即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租赁等不同金融机构开展广泛业务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突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限制,而中小银行,由于在资金、结算方面处于劣势,则有必要以专业化为导向,强化传统的银银合作业务。
(三)拓展低成本负债
如上所述,同业资金成本高,稳定性不足,商业银行不宜过度依赖,因此需要创新业务模式,拓展低成本负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同业客户开发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同业借款等主动负债新产品,转变负债业务发展模式;二是针对企业客户研究供应链金融产品,拓宽持续、低成本的主动负债渠道。实践表明,供应链金融业务形成的存款较为稳定,银行可针对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为行业上下游企业开展整体结算业务,获取长期、稳定的低成本存款,从而抵消活期存款占比不断呈下降趋势的负面影响。
(四)创新同业产品
当外部监管日益严格时,同业业务中一些“剑走偏锋”的盈利机会逐渐丧失,如规范后的同业代付业务会计处理方式出台后,使得银行无法通过这一业务实现贷款的出表,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见表-4)。因此,改善同业业务结构,深度开发新产品,挖掘盈利增长点,是银行同业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资产管理方面,大力争取开放式基金、企业年金、QFII等业务的托管资格,探索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中长期贷款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业务;二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可通过主动提供增值服务以加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各种代理类业务以促进盈利模式转变。
表-4 同业代付业务会计处理方式新旧对比
(五)完善监管制度
扩张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的途径之一,监管部门不宜强行禁止、堵截,必须通过疏通、规范来解决同业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的监管制度引导同业业务良性发展: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严格区分正常与违规行为,杜绝监管空白地带;其次制定具体的风险监管指标,防范同业业务因过度增长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再是结合当前金融业务创新实际,从功能类别角度,科学定义信贷业务[4],将涉及表外融资的业务纳入银行综合授信体系管理,要求银行计提风险资本,遵守各类信贷监管规定,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银行各类信贷业务完整上报。
参考文献:
[1]聂庆,陈予.我国同业业务合作现状及城商行发展同业业务的策略[J].学习月刊.2010(5):120
[2]姜淮.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08(35): 39
[3]农行十堰分行课题组.银行同业业务现状及发展路径选择[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2):24
[4]周伟军,刘良毕.大量银行同业代付业务游离于征信系统之外:问题与对策—基于宁波市银行同业代付业务的调查[J].征信.201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