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
2013-04-29黄昱方柯希正
黄昱方 柯希正
摘要: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剖析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创业团队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变量联系强度及结构空洞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负相关,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信任契约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起中介效应作用。
关键词:社会网络;联系强度;结构空洞;信任契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8-0061-04
一、引言
创新社会禀赋的柔性动态权变环境特征,使得创新被视为快速响应灵活复杂的市场需求,构建持续竞争势能的“竞合源体”。然而,传统的刚性层级组织更多依赖于创业个体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通径获取社会资本,限制了参与复杂知识性任务员工的自主决策权,不利于创新知识的萌生。因而,相较创业个体社会网络关系而言,以团队形式的创业模式因网络资源的异质性互补使得其成为生成创新构念的螺旋体孵化器[1]。团队的群体异质性网络表征,使得组织需要借助团队社会网络作为获取创新资本的中枢载体及传输介质,弱化个体社会网络资源获取途径的孤岛效应(Islanding effect),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什么是社会网络、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团队形式的创业过程需要创业团队不断的与外部环境进行资金、信息等资源的互惠交换,社会网络作为企业与市场资本交换的有效配置方式,对创业团队的创业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网络是指彼此相互联系的行为个体或组织,通过获取资源、信息及社会支持,实现甄别及利用机会的动态稳定结构[2]。团队社会网络则是基于个体网络的嵌入关联,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实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网状结构[3],其细分为团队的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的外部社会网络。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基于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视角,探究内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及转移。如Granovetter(1985)提出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是内部资源流动的内核基础,良好的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能够催生内部资源的合理流动及共享意愿[4]。不过,团队内部社会网络作为内部社会资本共享的桥接介质,其创新资源的流动速率受到社会资本存量的影响。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团队获取社会资本存量的路径媒介,却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切入点,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角度,探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旨在丰富和拓宽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的研究视角,检验社会网络理论对国内组织的普适性。
二、理论研究综述
(一)社会网络综述
社会网络的最初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R.布朗在1954年对乡村文化是如何影响部落的有界结构中提出来的。随着国内外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不断嵌入社会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社会网络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成熟的社会网络概念是由wellman(1988)提出来的,认为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网络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4]。Granovetter(1985)基于经济学视角,将社会网络引入经济学分析领域,认为社会网络与企业的知识共享、资金积累、信息沟通等紧密相关,网络个体的异质性特征,使得网络行动者占据着不同的稀缺资源,关系的紧密度、数量、方向、网络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的流动方式及利用效率。Ronald(1992)基于结构洞视角,认为结构空洞是研究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网络成员通过占据结构空洞的优势位置,能够获得控制势能和信息势能,企业获取的信息资源数量的多寡,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拥有的强弱关系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企业的结构空洞嵌入匹配程度有关。Coleman(1990)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关系的强度、对称性及规模对企业成员的行为过程具有较强的折射效应。
(二)团队社会网络综述
Adler & Know(2006)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是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相关行为体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媒介而形成的稳定的网络结构。学术界对于团队社会网络的研究已经从静态的关系结构向动态的关系嵌入转变,认为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团队特质等团队属性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Levin D Z(2006)基于内外联结视角,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前者反映的是团队成员内部的联结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团队与团队间的动态权变联结关系。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社会网络有效的驱动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叠加价值流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是团队获取外部社会资本的核心载体和运行渠道,外部网络更多的强调外部团队间的桥接观点(bridging view),处于外部社会网络内核的团队,通过网络的结构空洞嵌入程度、网络中心性等路径,有效的降低获取资源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团队异质性资源的互补,进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水平。
(三)创新能力综述
伴随着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传统绩效指标研究的日益成熟,诸如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等,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主流分析范式。Birley(1985)、Aldrich & Zimmer(1986)最早关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Birley(1985)最早提出社会网络对于创新过程的影响,认为创业者在网络的影响下进行的创新行为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制约,网络关系可以为创业者带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5],不过该研究结论并没有剖析外部社会网络关系如何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LarsonA(1991)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社会网络关系对创新过程的影响研究上,通过对创业者网络资源的定性分析,提出关系治理的契约机制,研究表明,组织创新能力与行为个体间的合作水平、信息交换与共同决策有关。国内学者杨俊(2005)基于创新绩效视角认为,成长与机会把握成为组织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创新绩效的衡量,要从盈利能力、成长绩效、机会把握及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测度,其中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指标。
(四)综述述评
社会网络具有企业性与市场性的双重特征,是企业资源合理流动及灵活配置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过往关于社会网络的经济嵌入性研究的梳理发现,更多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网络是如何成为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本获取的路径,诸如团队社会网络结构的动态关系对企业销售绩效的影响,已得到大量验证(Baldwin,1997;Nelson,1991;Rosenthal,1996)。然而较少关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又是企业任何阶段必须面临的核心议题。因而,本文的第三部分基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以信任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网络的衡量维度、联系强度、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间的逻辑机理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全域网络分析和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er)分析,全域网聚焦于网络的整体结构属性,自我中心网关注个体自我属性特征在团队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联结[5]。Hansen等(2005)基于社会网络测量子集,将团队社会网络分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跨团队社会网络以及团队资源转移网络(团队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的测量指标主要用网络的异质性及联系的强度进行测度,跨团队社会网络主要用关系黏度性及关系竞争进行测量,而外部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联系强度及关系结构空洞[6]。因此,本文选取联系强度与关系结构空洞作为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测量指标因子。
联系强度映射出的是网络成员的关系特征,反映网络成员间联系的紧密性程度。Granovetter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四个方面,对网络关系的强弱程度进行界定,互动频次多,情感依附性强,关系亲密、互惠交换频繁则为强联结关系,反之则为“弱联结关系”[7]。若社会网络节点(成员)间的关系黏度性强,通过团队社会网络通径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多表现为冗余同质性特征,不利于创新团队知识资源的获取,阻碍创新。而弱联结关系更易于将两个相似性低、彼此孤立且拥有不同创新资本的网络节点联结起来,增强网络团队成员间的异质性资本,提高网络团队的创新水平[8]。Port(1998)认为,以社会网络为传输介质获取的关系黏度性越强,不利于团队异质性资本的获取,有碍于团队的创新与发展。Simonnin(1999)认为,弱联结关系的行为主体间的反馈较弱,使得网络节点需要获取大量的嵌入信息,萌生更多的新颖创意,提高创新水平。Adler&Kwon(2002)认为,网络行为主体间建立的信任契约程度越高,团队易形成刚性边界,不利于外界异质性知识的传播介入,从而抑制创新。基于此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联系强度对创新能力具有负效应作用。
Ronald(1992)认为,若干个体或群体,彼此间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空洞;从网络整体视角,看似网络中出现了空洞,他将这种关系密集路径之间的疏松路径称为结构洞,将衔接结构洞的位置称为“桥”。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控制优势。拥有结构空洞内核优势的行为基体,通过对关键路径的管辖或利用,控制知识资源的流向;(2)“信息盒”优势。处在“结构空洞”位置的节点,成为其他行为节点联系的“信息网络桥梁”,是信息的聚散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吸收、甄选及利用,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及转移,进而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
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对跨团队知识转移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结构洞”位置势能优势,行为基体能够串联起不同兴趣及知识背景的节点,在企业内部架起信息网络桥,当企业需要资源时,只需通过社会网络,与控制“桥梁”位置的节点保持沟通,就可以获取大量关于创新方面的知识信息。Andrew(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社会网络节点通过“结构空洞”嵌入,可以有效的实现知识情报的传递、吸收与共享。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网络结构空洞对创新能力具有正效应作用。
(二)信任契约行为的中介效应
对于社会网络创业团队而言,行为“节点”的创新知识信息的获取、吸收、共享及转移,具有高密度、高频率、高复杂性及高风险性特征。因而,信任可以作为新创企业社会网络“节点”间知识管理的契约机制,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依附,实现创新知识的传递转移。
信任会使创业团队依据免罪原则(benefit of doubt)假定社会网络其他节点的行为,降低其消极预期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知识信息的共享,当相互信任的知识团队交换信息和知识时,信任对创新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9]。知识的传递转移是网络节点间通过沟通及互惠交换,促使网络其他节点获取持续有效性动力的过程。创业团队以信任契约作为互惠交互机制,通过社会网络载体,将不同履历、行业背景、异质性结构的网络节点凝结起来,进而推动网络节点分享情感效能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意愿,实现异质性知识流媒介畅通,是企业能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创业团队的关系联结强度有利于团队成员彼此间交换、转移和传播知识,建立信任机制,进而促进创意的孵化,提高创新能力[10]。
由于弱联结关系能够涌现大量的非冗余及异质性信息,信任契约可以将彼此关系间断的团队连接起来,形成弱联结关系,实现团队成员间创意知识的获取、传递及转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信任契约对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Burt(1992)认为,社会网络成员间的关系间断,抑制创新知识及信息资源在创业团队成员间的自由流动。处在结构空洞势能位置的网络节点,依据其占据的控制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桥接资源的异质性网络嵌入。拥有结构空洞的网络节点,由于信息沟通的单向闭塞,使得其必须依靠信任契约作为网络信息流动的交换机制,实现网络节点间关系的弱联结,“结构空洞”嵌入更多折射出的是成员间的资源信息流动以及依赖共生关系,即使“结构空洞”嵌入程度高,也不能投射出穿越结构边界的创新能力就高,社会网络“结构空洞嵌入”需要孕育信任运行机制,使得网络节点间形成弱联结关系,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理论逻辑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信任契约对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三)理论述评
市场是由一系列受约束的社会网络关系构成,创业团队通过企业的外部社会网络载体,实现社会资本累积剩余,促进企业的孵化生成。而结构空洞的存在致使组织具有社会性和易变性特征,占据结构洞势能位置的创业团队通过结构洞路径媒介获取信息利益,而信息利益以三种形式存在:通路(access)、先机(timing)及举荐(referrals),通路是指信息在竞争场上匀质传播,主体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先机是网络资源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节点,网络行为主体对先机的把握程度与资源的合理流动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效应关系。举荐是行为关系人通过社会网络过滤,引导、汇聚及传递信息给予关系紧密的联系人[12]。社会网络的行为基体以结构空洞作为信息流通的介质,基于不同的权变环境,通路、先机及举荐随着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的递增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优势呈线性增长,有益于组织获取更多的关于创新方面的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结构空洞的嵌入程度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但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资源的获得需要信任机制的中介作用,信任度越高,行为主体拥有的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越多,进而实现异质性创新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创业团队通过外部社会网络获取的最关键资本是孵化创新能力的异质性资源,而异质性资源的获取与创业团队间的弱联系紧密正相关。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节点(个体或组织)的联系强度受沟通频率与情感强度的制约,沟通频率越高,情感强度越深,对获取同质性资源具有积极的效应作用,但不利于异质性资源的吸收,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成员间的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之间呈现负相关[11]。创业团队与外部竞合基体间的弱关系是基于信任作为互惠交换的契约机制,信任度越高,企业通过竞合机制获取的行业经验与技能以及通过弱关系传递的异质性信息资源就越丰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创业团队的创新水平。信任契约的中介效应假设模型如图2所示。
四、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视角,探究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机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团队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变量联系强度及结构空洞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负相关,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信任契约在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机制模型中起中介效应作用,信任程度越高,机制效应模型作用越显著。
因此,作为创业企业,首先,需要引进市场人才,弱化原有团队的强联结关系情境,实现团队的弱联结关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分享机制,强化企业的社会网络结构洞嵌入水平,使企业占据结构空洞的核心位置,控制资源及信息的流动,实现创业团队资源与创意的契合,提升创意能力。最后,需要构建企业外部社会网络创业团队间的信任机制,将信任作为资源信息互惠交换的契约,实现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动态管理,以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载体,基于信任契约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从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效应机制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能够很好的弥补当前国内对于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间的理论研究不足。于此同时,基于理论推导,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未进行实证分析亦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Lin H F.Knowledge sharing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7,28(3/4):315-332.
[2]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70.
[3]王端旭,国维潇,等.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特征影响团队创造力过程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23(9):25-28.
[4]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l(3):481-510.
[5]Scott J.Social networks: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M].New York:Routledge,2002.
[6]Hansen M T.Knowledge networks:Explaining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unit compan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232-248.
[7]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70-1380.
[8]Hew K F,Hara N.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environments:A qualitative case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14):2310-2324.
[9]张秀娥,周荣鑫等.创业团队成员信任对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105-111.
[10]Lagerstorm K,Andersson M.Creating and sharing knowledge within a transactional team: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business system[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3,38(2):84-95.
[11]刘兰剑,司春林.创新网络17年研究文献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4):68-77.
责任编辑、校对:许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