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013-04-29曾秋平
曾秋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原来只重视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法逐渐遭人唾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语文教学重要一环的阅读教学的改革尤其显得举足轻重。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阅读创造性的主要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阅读是一种理解书面材料的心理活动。这一思维活动的过程是感知、记忆等思维过程与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统一。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初中有了较大的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开始逐步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向理性思维阶段迈进,能够利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感知、记忆这些层面上,而更加注重对学习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中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就是重要的一环。
一般说来,阅读方式主要有探索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五种。创造性阅读,指的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提出新观点、寻求新思路、找到新办法的阅读方式。创造性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的活动中来,能够在教师的激发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 续编故事阅读法
有些叙事性作品尤其是小说的结局常常意犹未尽、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学生设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续编故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处作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揭示了这串项链是假的,下文却没有说明玛蒂尔德的反应和表现。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给学生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思考玛蒂尔德在知道项链真假后会怎么样?”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认为玛蒂尔德会伤心而死,有的认为玛蒂尔德仍然能够坚强地活下来,也有的认为玛蒂尔德第一反应就是向她的朋友要回自己
的赔偿……很显然,这一阅读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 讨论质疑阅读法
学生在阅读中的讨论质疑,不仅仅是对个别问题的解决,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方式给予引导,适时地鼓励,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契机。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认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学生通过积极讨论,有的认为是冻死的,有的认为是饿死的,有的认为是柳妈吓死的……总结起来,有两类答案:自杀和他杀。最后通过深入的讨论,得出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小说的主旨,与教师一言堂灌输的方式相比,其教学结果不言而喻。
(三) 转换角色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转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学生阅读完材料后,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只有在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却又急于得知答案的时候引导,这样就能“训练他们去思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最好的提示”(《精读指导举隅》)。正所谓“教就是为了不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不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才会有更多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面对这种不幸的生活?”有的提出:“地坛对作者来说是一个什么地方?”甚至还有的提出:“地坛和‘我之间有什么相似点?”然后通过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逐步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到了做老师的快乐,他们同样有能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在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续编故事这一问题,有一个学生对这种问题设置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小说本来就是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没有必要为小说补写结局,这样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后来我让这个学生转换角色,以教师的身份为全班同学设置了一个题目,让同学们也利用这种留白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微型小说。这种做法全面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后来也证明,很多学生对留白这种艺术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 最佳答案探寻阅读法
事实上,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性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千万不可过分限制学生的思维,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尤其不能给出一个非此不可的答案。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白居易和琵琶女能够产生共鸣?”学生有的认为他们都是由长安流落到这个荒僻之地;有的认为他们都曾经过着富足的生活,现在却一落千丈;也有的认为他们都是社会中被压抑的人才,有着相同的遭遇。联系全篇课文,全班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大多数赞成第三种说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他两种说法,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另外两种说法都是较为表面的原因,第三种说法才是深层次的原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既得到了启发,又学习了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通常都是以一篇文章为教材来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但是阅读教学不仅仅以理解某一篇文章为最终目的。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应该以教材为依据,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心理动力
要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为学生阅读营造良好的氛围。古人读书尤其注重阅读心境,南朝诗论家刘勰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龙·神思》)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和想象的时候保持宁静的心境。哈罗德·泰勒在《人与书的世界》中说:“读书的唯一方法就是静静地把整个人沉浸其中,没有人提醒你要从中发现什么,也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个要点,而是全心去享受它,去领略作者心中所蕴涵的智慧。”以上论述所及指的是需要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的时候保持的状态。在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时则另当别论。
第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将已学内容和将学内容尽可能地衔接起来。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就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或者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要精心挑选,尽量将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结合起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状态挖掘其潜能。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就布置学生去阅读《再别康桥诗集》;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推荐学生去阅读《朱自清散文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并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激发学生阅读徐志摩和朱自清的诗篇的兴趣。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关在闺房里,总免不了对春天产生蒙眬虚幻的感受,只有真正步入园林,才能放飞心灵,感受春天的妙不可言。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吧,只有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之中,才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