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的作文找个出口

2013-04-29姚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8期
关键词:紫藤萝清洁工课文

姚娟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贵在学习、借鉴,这如同婴幼儿牙牙学语,没有哪个孩子从呱呱坠地时便能张口喊爸爸妈妈,更不要说能说会道了。由于初中生阅历浅,体验、感悟生活的能力弱,要求他们写出文从字顺、立意明确、层次清晰的文章尚可,如果要求再高些,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篇篇有创意、有灵性、有看点的文章恐怕就有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呢?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然,作为像我们这样万万千千位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可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外乎让学生去借鉴、去吸收。那么,怎样让学生们去借鉴、去吸收呢?许多教师集思广益,取众人之长于一身,而后又毫无保留地全部倾倒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有关作文教学、教辅资料的时候,不要冷落了那离我们最近的、也是最亲密的课本。如果你静下心来换个角度审视课文,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梳理,你就会不禁讶然一惊,原来那篇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课文竟会有如此多的值得借鉴的写作资源闪烁其间。下面我们不妨单单从七年级上册课文入手,从三方面挖掘它宝贵的作文资源。

一、语言的吸收

语言是文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砖石之于高楼,水滴之于海洋。而出彩别致的语言会让文章大放光彩,吸引住阅读者的眼球,从而受到阅读者的青睐。当然那些丰富的语言绝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这需要看的吸收,听的吸收。而我们那一篇篇在语言上各具特色的课文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吸收空间:不管是《春》的清新灿烂、《夏》的热烈急促;还是《蝉》的纯净美好、《风筝》的深沉厚重,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刻意让学生去模仿、去吸收。

记得在讲《紫藤萝瀑布》时,我卖力地与同学们共同品析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一句,狠狠地玩味了通感修辞,并提出明确希望,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出现通感修辞的芳容。没想到在写“秋”的作文中,我班真有几位同学活学活用了,如胡昆仑同学的“这儿,树绿绿的,草青青的,似乎连鸟鸣也是青绿色的”;刘博文同学的“一阵微风吹过,田野里涌起一阵阵麦浪,风里似乎还有着金黄色的味道”。当我看到这些妙趣横生的语言时,我恨不能告诉办公室里所有的老师,向他们大肆炫耀一番。

当然,每讲一篇课文,我都与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课文的语言,体会它们的妙处。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时时闪现课文中经典语句的身影。如周雅迪的“我的最爱是我家中的那朵粉色的菊花,盛开起来大大的,就像河面上投进一块石头时迸溅的大水花(就像迸溅的水花《紫藤萝瀑布》)”;力海潮的“爸爸的背微驼了,妈妈的脸上也被岁月的风霜刻下了许多‘生的条纹(脸上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风筝》)”;张宇翔的“心里一直不是个滋味,只是沉重,沉重,但是又忘却不了,让人心里酸酸的(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风筝》)”;岳奥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袋式秋天农民也时繁忙的,在收割稻子吼,打出来,晒干,再播种麦子,还要施肥。在这喜悦与忙碌的双重心情的点缀下,秋天又多了一份色彩”。(“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夏感》)

看到这句句精妙的借鉴,模仿的语言,我不禁怦然心动,我在惊讶于学生们高超的借鉴本领的同时,也不禁暗暗地坚定了一个信念:让学生们大胆地借鉴、吸收,在语言丰富的情况下,从而逐步达到自我语言风格的确定。

二、写作技巧的借鉴

对于前脚刚迈进中学门槛的初中生来说,它们的作文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往往就是简单的一条线直叙到底,情节简单、情感单薄,如何给它们指明方向,七年级教材已经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平台。如《风筝》的倒叙、《羚羊木雕》的插叙、《蝉》的欲扬先抑、《紫藤萝瀑布》的借物抒怀。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就别有用心地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构思布局。并殷切提出希望。结果呢?令我喜出望外。有些同学借鉴的有模有样。如在写“桂花”时,有几位同学写的很有特色,有采用欲扬先抑手法,有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不拘一格。如卜小含同学的《暗香浮动》,她就借鉴《蝉》欲扬先抑的手法及《紫藤萝瀑布》的写作构思,在几度起伏中突出了桂花的形象,赞美了桂花平凡但又不平凡的精神。

暗香浮动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香气,清新淡雅,似有似无。从没有哪一种香味能令我驻足这么长时间。许久,我才缓过神来,才知道要寻找这香味的来源。

我向四周张望,身边除了一棵桂花树,没有其他的花了。但是我的目光刚落到它的身上,便以极快地速度移开了。这香气不可能是他散发出来的。你看:枝干弯弯曲曲的伸展着,那么苍老;树叶浓浓密密地疯长着,那么乏味,远远看去,简直像一个大团球!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苍老并且貌似枯死的树干上,却又一下子涌出那么多黄色的小生命!但是,这花也同这枝干一样不招人喜爱。我向来不喜欢黄色,更不喜爱黄色的花,可眼前这点滴的花恰好又是黄色的,这讨厌的小东西!

一阵风吹来,风中又浮动着缕缕清香,令我神醉。可这周围确实没有其他花呀。莫非真的是它,这小东西?!我凑上前去,似乎没有香味,再靠近些,一阵清香幽幽而来,沁人心脾。我不禁一颤:啊!竟然就是这小东西!只见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镶在密叶之间,如果不是定神细视,必不能看到它们点点娇容。它们都努力地开放着,用他们微小的生命努力地散发着迷人的香气。那浓密的树叶似乎也憋足着劲向上长,要不怎么连绿的脸也涨得发暗了?

又一阵微风吹过,股股清香从我鼻尖擦过,我知道,这就是桂花的香气。我带着微笑,带着满足,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此文,不禁让我为之动容。同学们灵活的借鉴能力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一切都在暗示我们: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善于挖掘。

三、文章内涵深邃性的汲取

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那么天真烂漫,纯洁无瑕,在他们五彩的世界里,一切还是那么的可爱单纯,以致他们的作文奶味过重。只是一味地表现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恰恰就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编排,如第一单元是对人生的思考与体验,让人深省;第二单元是对多层面情感的讴歌与反思,让人温暖。这些似乎在默默地告诉我们,文章除了表现个人外在的情感外,还要有深度和宽度的拓展,要摆脱往日的稚气与肤浅。所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不断地与同学们领悟课文的写作深意,并且不断地加强学生们对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思考。要求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不要,要用心去留意它们。亦不能看到此物就是此物,看到此景就是此景,要有所思考。如看到一叶落要知天下秋;看到墙角一枝梅要想到香自苦寒来。即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要有一个深邃的大脑。

只要有付出,总会有回报。在这次练习中,我发觉同学们的眼界真的变宽了,思想深邃了。如在写“那一幕”文章中,张宇翔就写一位他曾经视而不见的清洁工给他带来的心灵的震颤。

黎明时的声音

“沙——沙——”,我不禁从梦中醒来,这是什么声音?真烦人!

我迷迷糊糊地躺着,心里想着在这寒风轻拂的秋天是什么发出这烦人的声响。是树叶?又不像。那是什么声音呢?我起身走向阳台,把身子探出窗外。哼!原来是清洁工,我向来未对这种人正眼相看过,整日里与那些脏兮兮的马路垃圾打交道。最让人反感的是,一大早弄得到处不得安宁,我恨恨地想着,又走回卧室。

不知何时,这“沙——沙——”的声音停止了,我庆幸着。可是此时,我早已失去了睡意,便穿上衣服走下楼去,当我来到楼下时,看到的只是干净的地面,它们脱掉了一天的尘土与垃圾。我不由想到早晨的“沙 ——沙——”声,清洁工,是清洁工!我不禁搜索着他的身影。可是,此时的我只是隐约地看见了那蹬着三轮车的远去的背影,橙色的夹衣直逼我的眼,刺得我眼疼。谁都没想到,在这个乍寒的秋天的早晨,是谁在黎明前就默默地工作着。他们留下的只是那声声无言的“沙——沙——”声,从不曾想到追求什么,也不曾想得到什么,他们只是默默地尽自己的职责默默地奉献罢了。

秋风萧瑟,在这秋风吹拂的早晨,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在那远去的背影中懂得的,如秋天的颜色一样饱满。

现在,黎明时的“沙——沙——”声又在我的耳畔响起……

读罢此文,我的心不禁一颤:可爱的小家伙,写得入情入理,让人难以释怀。

正如有人说的,美的东西总是存在的,只要你去发现。课文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你去挖掘,去发现。因此,我们不仅要学,还要拿过来用,用在作文中,只要能活学活用,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在你眼前。随着课文的不断深入学习,我坚信,孩子们会借鉴得更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

猜你喜欢

紫藤萝清洁工课文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忙碌的清洁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环境清洁工
紫藤萝瀑布
背课文
海港清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