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癌症患者护理当中的重要性
2013-04-29毕金凤陈洪山左瑞云
毕金凤 陈洪山 左瑞云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的重要性。方法 对38例不同癌症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 心理干预使患者消除了心理障碍,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结论 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心理护理;护患关系;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9-01
在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能解除晚期癌症病人对疾病的恐惧、悲观、绝望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与病魔作斗争,使癌症晚期的病人情绪稳定,心理压力得到减轻,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当被确诊晚期癌症后,人们不免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极度恐惧、绝望,甚至出现情绪休克。一旦病人知道所患疾病是恶性肿瘤,在心理上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失望,丧失了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影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加之治疗时间长,效果不显著,极易引起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悲观情绪,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在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恶性肿瘤患者38例,年龄为39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肺癌10例,食道癌8例,胃癌10例,肝癌5例,其他5例,入院时均确诊为晚期。我们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其中37人消除了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7%。
2 护理措施
2.1 分析和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 癌症患者往往有以下几种心理反应:恐癌心理,怀疑心理,悲观失望的情绪反应,悲观心理的“社会偶联”,亲戚朋友、邻里同事等,一旦得知他患了癌症都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心并且抱着“永别”的心情去探视他,以示关爱,病人会认为疾病严重,使悲观情绪更甚,甚至会促使病人绝望。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这些心理障碍的特点,运用心理学暗示、诱导等方法,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做到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良好的心境配合完成治疗。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对癌症患者的护理必须责任心强、技术熟练、态度和蔼,要经常巡视病房,精心周到的照顾和帮助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关怀体贴患者,还必须掌握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科学分类指导,让患者对化疗方案及护理措施的及时性、安全性、有效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增加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使患者思想上的顾虑得到解除,恢复心理平衡,取得患者信赖,以积极配合治疗。
2.3 争取患者家属及亲友的配合 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细心照顾,根据患者的喜好,创造条件,分散其注意力,减少疼痛。使患者感到自己被关心、照顾和重视,劝探视人员不要在患者面前痛苦流涕或流露出刺激性语言和动作,避免与患者谈及经济困难及家庭所发生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癌症病人疼痛时特别需要家人的关爱,亲人的守护。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因为家庭对待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家属要了解病情,理解病人,可使病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家属不要烦,要在病人身边坐坐,与之谈话,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让病人处处体会到家人的温暖,减轻其心理压力。
2.4 做好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能使患者增加舒适感并减少痛苦,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室内环境要清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注意室内温度、湿度,癌症晚期病人一般体质弱,要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面食,酸奶。鼓励病人多喝水,多吃水果,有利于肠道排泄。保持充分的休息,如有疼痛时按时服用止痛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我们要保证病房环境安静,同时做好生活护理,要为病人创造温馨舒适、安静优雅、温度适宜的生活环境,以有利于患者的身心保持最佳状态。
2.5 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 凡病情许可者,可适当加强锻炼,如散步、看电视、听音乐、阅读报刊等以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增加生活乐趣,减少寂寞与孤独,促进疾病的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3 护理体会
心理活动会影响机体功能,强烈的心理问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对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其心理平衡,以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改莲.妇女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时心理精神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6,10:15.
[2] 李辉,欧柳红.中年癌症病人抑郁及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