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化

2013-04-29白海荣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环境教育本质

白海荣

摘 要:生态危机是现代文化引发的最严重的危机,这一危机迫使我们追问:人类能否以文明的方式与地球生物圈和谐共生?生态文化是人类的必由之路。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适应新的世界潮流,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关键词:生态文化;环境教育;发展;本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6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50-03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高级形式体现,人类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要与自然界的万事发生关系,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与发展。生态文化就是对这个环境的初步发展与完善,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把经济文化和自然现状相结合。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历史,目前人类经济发展和传统的自然环境协调成为全球性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如果人们还不懂得如何谨慎对待自然,就会毁了自己生活的家园。为此我们需要提高生态意识和责任。环境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开始实行生态教育,因为这个时期学到的知识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坚定的信念。我相信环境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新形式的教育。指导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其结果不仅要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其情感反应能力和愿望,积极保护、改善、提高发展自然环境的意识。学生收到某些生态的视图,将更仔细地关心大自然,在不久的将来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生态和文化的联系

(一)生态与生态学概念的理解

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当时认为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一门学科。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三好学与1895年把ecology一词译为“生态学”,后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生态学”(Oikologie)一词是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字logs(研究)和oikos(房屋、住所)构成,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近年来,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60年代形成了系统生态学而成为系统生物学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生态学研究已经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在原始社会,每个人要生存,必须要了解环境的性质、植物和动物的状况,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比,环境文化不断发展,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在中世纪,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兴趣减弱,统治者和学术神学认为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结构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界殖民化的地理发现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动力。积累和实际材料的描述是这一时期自然历史的典型特征。尽管事实上以形而上学提交的性质来作为判断,然而他们有人对生物体传播的经验积累来识别植物和动物生活特定环境中结构功能的多样性。

早在19世纪生物地理学的出现促进了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植物生态学被认为是真正的先驱。很显然,众生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连接环境(“生存斗争”)非常独立的研究领域与无机成分。生物学进化论已经存在于一个新时期的历史环境中,其特征在于:在环境问题上工作数量和深度的进一步增加,被转化成一个科学的有机体。然而,新知识领域的“环保”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他给了以下科学的定义:“它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同时关系到生活的有机和无机的环境组件,包括没有消失的植物和动物”。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如前苏联将“自然保护”这一传统用语逐渐改为“环境保护”;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改用“环境保护”这一比较科学的概念。

建筑和工业厂房的运作、挖掘导致严重违反自然景观、土壤、水、空气和各种废物的污染。大自然中越来越多的人类入侵导致严重的后果警告。考虑到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性问题。今天,大多数人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信息流量根据其内容可能会让人有喜欢的错觉,容易克服全球性挑战和关于人类未来的悲观情绪。第一篇科学文章致力于研究当代新的现象并开始周期性地出版于我们不同的期刊,从7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存在以下很多情况: 首先,全球的利益问题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新的、不同寻常的严重威胁到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东西,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清晰度和对所有生命潜在的严重威胁。其次,一些预测预报即将发生的危机和灾难不是没有道理的。最后,基本形式和方法的计划研究在70年代中期开发。此研究项目开展跨学科的方式、建立数学模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电脑报告预测全球进程。这些形式和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全球问题的首要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标准的全球性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广义上所有全球性问题成为现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从狭义上讲,全球性问题是核战争与环境危机的危险。因此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立即解决。今天,人类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发展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概念,这将提供一种新的走出危机的方式,并进一步积极发展社会和生物圈关系。在这方面,正在重新考虑人的本质在世界上的作用和目的以及文化发展趋势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播生态与文化关系,有关环境情况有力地表明,没有积极的环境变化文化性质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二)文化的外延和内涵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两者缺一不可。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也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一种体现。文化研究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而言,都不能局限或归属于某一特有学科,迄今为止各种形式的文化研究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跨学科性。

二、环境教育的本质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发展环境负责任的态度,确保生态意识,这是在环保意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和培养条件组织主张相互关联的科学、伦理、法律、美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以研究和改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负责建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环境教育是现代文明和未来发展之间的桥梁。环境教育的目标需要统一措施实现以下任务:(1)建立知识体系来应对现代环境问题,找出解决办法;(2)教育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行为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教育需求和习惯;(3)开发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研究,环境状况评估和改善其本地区域发展环保的积极承诺:智力(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的能力),情绪(对待自然价值观的发展态度)和道德(意志和毅力)。

结果发现最广泛意义上被认为是由许多学者和教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转移了一代人的社会经验导致的不同教育。然而,自然环境是不低于社会包含了一个发展的、教育性的潜力,也是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广义生态教育过程的意义是其形成一定的文化互动与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针对性的教育过程)和内部人的性质影响下的环境(自然和社会本身)类型载体个性绿化的过程。从广义上讲,绿化过程中的权利主张更广阔,由于个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在客观上是次要的。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只有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作为质量形成个体个性。

生态文化的概念综合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个人贯穿整个结构。这个概念涉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环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一些其他概念,环境教育已被多次提出作为单独的目标。由于不断发展的个性,必须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们认为应当确定目标环境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和文化教育,同时考虑每个进程的不完善性,但前提是有效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教育”概念的比例仍在讨论教育学和教育问题,有针对性的教学水平影响“环境教育”,其特色和发展在生态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环境教育专注于影响儿童发展的精神,塑造他们的价值观、道德体系和生态自然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个性、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发展生态文化个性、丰富绿化结果成为其必要的措施确保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基于上述理念,以“环境教育”和“生态文化”的教育可视为相同环境教育生态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具体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客观地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新关注寻找新的能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成为今天的首要任务。

儿童成长过程和周围世界的发展进程史密切相关,在这方面,环境教育特别重要,“小学生教育教学影响”着儿童可能遵循环境影响。然而,在最重要的法律生态教育年轻学生服务世界的感知意识,逐步消除孩子的神话感,作为独立的对象和有意识的互动选择。生态和环保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可持续的人类互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区别于自然环境和个别元素。生态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生物学研究对和环境的动植物及其代表的互动关系。世界自然——人类生存的环境,他们的本质是保存完整、清洁、和谐和防止违反自然生物协作的平衡。自然是人们认识对象的审美态度,其影响美学和美学发展提供深层的精神体验,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普及的义务教育,小学环境教育,生态文化权利奠定的基础。环保意识包括生态知识:事实、信息、结论和概括的交换发生在世界上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栖息地和更广泛的环境。它是审美意识和生态责任的一部分,该结构是具有环保意识的人的愿望,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对违反法律上的环境保护做出积极斗争。

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功能。教育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然栖息,增强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保护大自然,防止危险的和不可逆转的生态失衡。实现开发功能解释环境现象,形成生态意识的教育功能,环保意识的预测功能。环保意识功能的有效实施促使学校生态文化的形成,它包括环保知识,兴趣浓厚的环保性能,可靠的实施和与大自然接触产生的道德财富和审美感受。环境教育是紧密连接世界的一般知识,它是劳动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在现实中认识和建立环保信念,发展自然感知和环保活动,与道德形成一个对大自然的责任意识。环境教育的主要指标是现代环境问题,保护自然的责任感,积极的环境管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全球区域、地方各级环保教育的措施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以及在他们区域真实的环境改善。

三、环境教育促进了环境文化的发展

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环境教育在形势发展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现代人类过渡到人类圈的文明,断言在社会哲学和文化的角度从根本上改变的可能性,越来越明确精神领域是建立个人道德生态文化、形成道德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环境教育进程的特权形成精神领域上的曝光。在每个年龄阶段人格发展生态文化有其固有的特点,提高环境教育直接关系科学完整发展,介绍生态教育过程的特性及其在每个年龄阶段根据实施所发现的特点和其功能认识的完整性。

环境恶化是成人追求短期利润不关心自然资源的损害所造成的。在保持文化传统下的师范教育与一般和特殊生态环境教育相比,指的是一个广泛的类别。该系统的环境教育是当前状态和未来文明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教育体系,形成了“自然的征服者”,造成了今天的失败。已经耗竭的自然资源干扰生态平衡、破坏了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基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反映的是功利关系和实用的主义以及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对立。最近在教学术语中“环境教育”的出现,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整个历史教育思想的本质。环境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发展,但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与道德和环境的特殊关系相关,因此它侧重于情感关系,而不是理性的一面。此外,该范围的术语“生态”也被广泛的理解,它超出了纯粹的生物学知识。自然的想法和文化教育得到了长远的发展。20世纪初,国外和国内教育已经出现了社会教育雏形,这个时期的学者和从业者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当代学生环境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文化,必须考虑到适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活动方式和风格的学习取决于大脑半球的差异。实践表明,主流幼稚园和进修机构,学校甚至家庭的教育模式完全集中在左半球的发展,也就是说儿童能力梯队不是对世界整体感知的发展。

最后,我想指出一种新型的社会,不基于内部社会关系,正如以前另一个社会经济的形成并改变人与自然的需求关系,逐步创新思路构成一个更好的标准。人与自然的生活意味着人与自然必须保持不断沟通,形成与自然密不可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璐.试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创建[J]. 广西社会科学,2011,(04) .

[2]吴贻玉.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文化选择[J]. 学术论坛, 2006,(06) .

[3]任永堂.论生态文化形成的必然性和形成机制[J]. 学术交流, 1993,(06) .

[4]程丕金.浅谈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及其重点[J]. 新疆林业,2010,(02) .

[5]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 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0.

[6]李学江.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论析[J].理论学刊,2004,(10).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环境教育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