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念的发展

2013-04-29马奔腾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整体性文化建设

马奔腾

[摘 要]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件中关于文化建设问题的阐述历史地看待十八大报告,能更深刻地认识党在文化建设理念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由强调文化主要为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服务,转向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强调文化建设和社会其他方面建设水乳交融的整体性关系,可以看出现在我们党已经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 文化建设; 整体性; 理论进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25 — 03

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当前和未来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解决、需要关注的问题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论阐释。这个报告内容丰富,是全方位面向社会和国家的,其中关于文化方面的论述也有很多处、占了不少篇幅。如果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的重要会议通过的文件来看的话,就更能理解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理念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更能认识到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理念的深远意义。

一、十八大以前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进展

1981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文化建设只在“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部分提了一句:“文艺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这和当时正在继续进行拨乱反正的社会形势有关,文化建设还不是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1982年9月1日,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上所做的报告中,第三大部分是“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并指出这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是因为“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可以看出仍是为了拨乱反正。

1986年9月28日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社会地位。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作的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几乎没有提文化建设问题,只用了几句话泛泛谈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进展”。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上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许多方面,也没有直接谈到文化问题;在论述“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时,提出要重视知识分子,但也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有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亮点,那就是提出要“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其实毛泽东主席早在1944年7月与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就讲过:“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关于文艺创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但“文革”之后多年里党的重要文件中对此问题并未有特别的关注。因此江泽民讲话中的这一提法对于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继续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并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法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是与肃清文革在大众精神领域的恶劣影响、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思想问题紧密相关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决议中第四部分标题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愈益繁荣”,这一部分从六个方面比较细致地对文化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文化事业问题在党的全会文件中单列,说明我们党此时更加注意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一决议中同时还继续大量提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十五大上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其中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改革开放前十多年对文化建设更强调其思想道德价值、服务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价值的深层原因。承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五大报告继续突出文化建设问题,第七部分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中对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报告中更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个提法值得高度关注,因为它其实明确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从哪里来、应当面向哪里的问题,也定位了我们党的文化角色。所以后来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开头部分就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除了继续强调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外,十五大报告还提出要“重视科学、历史、文化的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重视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正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法相呼应,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具体化。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第六部分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报告中,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都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突出的重点,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后针对关键问题所作出的英明决策。因为在当时,落后的体制已成为制约文化传播、文化生产的瓶颈问题,而世界范围内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的繁荣也促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十六大报告中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表述也更有针对性,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的第七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要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四个方面,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指导精神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完全以文化为中心议题形成的文件。此决定第一部分第一句就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此,文化就被放到了民族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的体制机制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等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文件中都进行了清晰地说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个文件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文化建设领域理论成果的总结与体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的远见卓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结晶。

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十八大报告总结了我们党过去工作的成绩与不足,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报告中对文化建设问题的论述为我们以后进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先,文化建设问题仍然被单列为一个部分加以强调,并踏实务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报告的第六部分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它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继承和升华。许多内容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凝炼,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突出重点、强化认识。如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体现出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广泛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如此,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才会得到尊重,文化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张扬。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到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这些都是需要一再强调的当前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我们就远没有建立,文化传承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引,需要教育部门、宣传部门、财政部门等进行系统设计和通力协作,形成大众的正确认识和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否则优秀传统文化只能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难以成为提升人们灵魂的积极力量,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问题,就与很多人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乏传统美德的润泽有关。“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是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的工作,像2008年1月起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就是国家克服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努力实施的重大惠民工程,对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深远,而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推动其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是将来面对的艰巨任务。继续强调“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增强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等,又都是关注了当前成为焦点的关系到社会安定和文化繁荣的新问题。

其次,文化建设被作为与其他建设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多维性、整体性。如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設、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论述都是把文化建设与其他方面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相关内容是这样表述的:“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的“五位一体”提法就比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只要求“协调发展”更强调五者的互融关系,显然是更进一步、更为深刻了。文化本就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特定的文化因素,文化现象也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脱离文化建设进行其它建设,或者将文化建设孤立于其它建设之外,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态度,不但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没有根基而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其它方面的建设也会欠缺责任感、历史感。如此,必然会使社会的不同层面都充满扭曲现象并带来深刻矛盾,这样的发展可能短期能见成效,却难以长期维持。所以文化建设应当成为社会各方面建设都不应忽视的基本因素。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就意味着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仅仅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与广泛的社会心理、与生活智慧和生存哲学密切相关,并形成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生态文明。这样的生态文明才可以为我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为中华民族(甚至为全人类)提供诗意生存的美好家园。十八大报告中整体地看待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关系的观念,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如此看待文化、处理文化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化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才不会仅仅流于表面,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也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石。

再者,“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说明了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建设进程的客观态度,也说明了党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与汲取。核心价值观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和道德面貌的人们灵魂深处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文明体系中逐渐生成,它的培育与确立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长久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仅靠口号就能解决问题。比如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道、佛思想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就经历了历史上儒释道各家思想的发展、交融、激荡,经历了一代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既有文明成果的汲取与升华。以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审慎对待核心价值观建设,才是真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十八大报告中不是简单地为核心价值观下定义,而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倡导、树立正确导向,就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指明了可以遵循的原则,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意义重大。而“自由、平等”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词语被纳入十八大报告之中,也显示了我们党开放的、博大的胸襟,以及对人民负责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因为“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不仅是西方某些国家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愿景,我们自应将之放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赋予其符合我国国情的更美好的内涵。

可见,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是直接承续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而来,又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认真研究党领导文化建设、国家建设的历史,研读、学习党的相关重要文件,可以看出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作为千秋事业,对之怎可不树立虔敬之心、慎之又慎呢?由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它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光辉前景。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整体性文化建设
浅谈幼儿教育的整合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