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是良训
2013-04-29张骏
张骏
2007年9月,我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身份被学校派到扬州玉器厂管理实习生岗位。一年后仍以实习指导教师的身份与扬州三羊玉苑合作在瘦西湖校区工作半年,之后被调回扬子津校区。一年半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我感受良多。
我对玉器的兴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玉器的认识一开始仅限于卖场里那些玉器配饰,到了企业后,我的观念很快就改变了。首先是对材料的认识。玉器厂有个“废料堆”,里面积压了厂里几十年来的废料,已经被工人们以及学生们翻来覆去淘了很多次,但仍然还有很多“漏网之鱼”,只要眼光够好,一片小石块价值数千也有可能。初期,我在“废料堆”消耗过很多时间,只挑那些透明的、好看的。令我疑惑的是,我找到的材料经老师傅们看过后,基本都是一个评价:岫玉。刚开始还没听明白,听多了就很诧异:这是岫玉,那也是岫玉,你们是不是骗我?时间久了,发现当初自己找到的材料确实不够档次。再等到自己能识别一些玉料后,也能够到卖场里为朋友们指点一番。此后,“废料堆”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市面上销售的常见材料这里都有,只不过大小不一,绝大多数都是品质低下的废弃料。当时玉器厂最多的材料是碧玉,经过一番查证,我了解碧玉也按产地分成加拿大碧玉、俄罗斯碧玉、青海碧玉,当然也包括历史悠久的玛纳斯碧玉。我逐渐认识了十余种玉料,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接下来,师傅教我玉雕机的使用。读大学时我选修过篆刻,一把普通的小刀加一块方石,半小时内就可以创造出一方闲章,我想玉器制作应该也是这样吧。但一进车间我就懵了,这一个个圆盘是什么?自来水龙头上面套着医院静脉滴注用的管子,管子又通过铁丝缠绕着到达圆盘上,滴出的水流经过圆盘与玉石的磨合,甩出的是白色水浆。仔细观察圆盘,直径大不过掌心,上下通圆,没有一个锯齿,这让我很费解,锯子没齿如何切割?外围一圈铜片,铜片间有一点点晶亮的点状物,中间锈迹明显的是铁盘,更奇怪的是正中间有个小圆孔。
后来才知道,这个叫錾铊,是切割玉料的必备工具。而铜片中的晶亮点,是电镀上去的金刚砂,与铜结合在一起成为比有锯齿还厉害的电锯。錾铊靠的不是锯而是磨。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錾铊中间的圆孔插入一根实心铁杆,铁杆与铊片靠焊锡粘牢,然后将铁杆塞入另一个大铁杆(轴杆)。轴杆有卡扣,方便卡入玉雕机的主轴上。机器转动,带动了铊片转动,达到切割效果。
第一次操作,老师傅给了我一片半旧的錾铊,我完全看不懂如何与轴杆连接,只好找了个学生过来帮忙。只见学生从抽屉里摸出几块黑乎乎的膏状物体,并用酒精灯烧化,铊片与轴杆靠着黑乎乎的油膏牢牢粘在一起。这个“新鲜”的事物是火漆。没过多久,那片半旧不新的錾铊就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它突然飞出,我被吓得迅速抱头。只听“咣”的一声,錾铊落在了地上,幸好没砸着人。老师傅闻讯后,叮嘱我一定要注意安全,曾有人因操作不当被卷掉一大把头发。待到学生陪我去找后勤部门维修时,我又开了一次眼界。原来玉器厂所有技师都用这个方法焊接工具,而且在转速比我操作时快好几倍的情况下,铊片就是不脱落。经老师傅点拨,我这才知道原来是切割角度的问题。在后来的练习过程中,我很少犯这样的错误。
正式的玉器产品学习是在进厂三个月之后。考虑到我的个人爱好,老师傅建议我学习玉雕的炉瓶。在技能考核时,我做了一只茶壶和六个小杯,得到老师傅的认可。因为有美工基础,我学习玉雕技术比一般人要快一些。比如,玉雕设计员都是用线描构图。玉器上也没法画素描,只靠线条看不出这根线是凹还是凸,但是有美术基础的人,综合总体构图和周边线条比较,就很容易知道该线条如何琢磨。
再如圆鼎的制作。首先我会找一块适合切割成长方体的玉料。实际上,长方体也就是印章坯料。印章是学徒的基础,是检验一个玉器工人基本功扎实与否的标准。这个长方体具体的长宽高没有限制,只要看上去美观即可。长方体完成后,需要用直尺将6个面、12条线测量准确,每4条线互相平行,每2条线必须成90度。待一切符合要求后,在两个正方形面上画对角线,找到对称中心点,以此点做圆心画圆,用杠棒将长方体磨成圆柱体,再按高度也就是长度分割成耳、口、肩、腰、脚等几个部位。既然是鼎,那就必须是三足两耳。口和肩不必急,把耳、腰、脚三部分先分开,并用錾铊一块块切开,再用大杠棒滚圆润,换用小杠棒逐渐深入到细节,用最小的杠棒在耳朵上打对眼。经过精心雕琢,圆鼎终于完成。这个时候,我真正体会从顽石到美玉之间的脱胎换骨。
因为在短时间之内就基本掌握了玉雕的一些技巧,向我请教的学生逐渐多起来,我从一个单纯的管理者变成学生的师傅。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与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顺利获得工艺雕刻工的资格。之后我被学校调回瘦西湖校区,在与企业合作开办老校区实习基地的同时,又掌握了玉器打磨抛光的技术,认识到更多的玉石品种。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