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教研转型 推动质量提升

2013-04-29郑步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研专业活动

郑步春

全省职业教育实行的新学制模式,其主题就是转型发展;实质是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要义是体现求真务实,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关键是突出职业教育办学导向,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教学研究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贯彻职业教育各科新大纲、实施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学制,教研工作也须主动做出相应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切实把提高质量转化为科学的方法与做法。

一、教研主题选择:聚焦课程有效实施

教研的目的,重在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过去的教研活动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开设不齐、课时安排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教研主题的确定往往围绕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意见拟定,较少基于学校的现实需求。因此,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而不是仅为学生首次就业负责的新学制模式,要求把握教研主题的特征、类型及选取方法,使教研活动更好地为课程有效实施服务。

(一)教研主题的特征

一是源于课程实施的现实。教研工作须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教研主题必然来源于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来源于区域教师的教学实践。二是始于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教研主题更多的是区域共性的问题,是基于教学观察与反思所发现的问题。三是成于教学行为的细节。教研主题不仅是教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研活动目的所在。活动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对改进教学行为有什么帮助。教研主题的确立,其实质是联系教学的细节所提炼概括出的问题。

(二)教研主题的类型

一是把握大纲要求的研究。当前,教师不再是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导方案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二次开发的主体,既要承担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承担教学内容的序化,更要承担教学预设达成的评价设计。然而,教学大纲或行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因此,执行教学大纲的关键是切实改变教学中的随意性,核心是把握课程教学要求。基于此,从反复研读教学大纲,到理解教学要求;从反求教学目标的适切,到彰显学科内容对学生的真正价值;从反思驾驭教材内容,到加工处理教学内容;从反刍教学流程设计,到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作为把握课程教学要求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是变革课堂环境的研究。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应的教学主题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创设适合的教学环境。理论上,学生的学习是在“情境”中有效而自然发生的。在新的学制背景下,创设以目标驱动、任务引导、项目教学为主的学习环境,以对话与交流为主的学习环境,以体验与感悟为主的学习环境,以实验与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环境,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学习环境等,有关教学环境的变革研究对提高不同专业课程实施水平必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是切入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如何提高质量,既要研究教什么,又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不会有好的教学。客观上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是确定教学起点、设定教学阶梯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职校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听、说、读、写、思、练等主要学习特质是什么?对教师而言,着重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有效性因素诸如启发、尝试、练习、整理、表达等还有哪些?学生学习的障碍在哪里?如学习欲望压抑,实现不了主动学习,如何使学生心态适应学习;学习基础薄弱,实现不了自主学习,如何拟订优质学案,使学生掌握学习;学习方式单一,实现不了综合感知,如何突出合作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平台……唯有如此开展深入的研究,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

四是开展教学评价的研究。如何证明学生已经学会,这是教学评价。它既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在实施新的学制过程中,加快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要任务之一,开展评价研究也自然成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主题。当下,改变评价过于注重选拔与甄别的倾向,真正引导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需要研究评价的育人与学习的双重价值导向;改变评价就是看考试成绩的习惯,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需要研究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质量标准;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制度,将多主体和多维度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设计考试,正确地分析利用评价结果,需要研究评价方式。这些研究不仅是教学管理的需要,更是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依据之一。

(三)教研主题的确定

只有当每次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教研主题,才能解决参与者现场即兴发挥、观点漫天发散的问题。如何将模糊的实践中的困惑,不断聚焦为具体的问题,形成教研主题,对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极为重要的,教研主题确定一般经历寻找、筛选、细化、诠释的过程。

寻找教研主题。研究主题要为每一位参与者所拥有,对每一位参与者有意义,凭组织者的经验“拎”出来的主题,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教研部门基于与一线教师的共同研讨提炼出来,共研的过程实质就是揭示学校及教师们所描述的教学情境与困惑中所蕴含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筛选教研主题。筛选的过程就是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从诸多关注点中,选取有价值的主题。如关注点背后的学科本质是什么,怎样让学生习得该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具体的单元中涉及哪些学科本质需要学生体验与感知,哪些需要经过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掌握,应制定怎样的有限学习目标,再如关注点对学生学习、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是什么……在诸如此类的对话与追问的共研过程中,筛选出的研究主题必定能统领“五课”教研的整个研究过程。

细化教研主题。从问题到主题确定有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把较为宽泛的问题转变为具体的问题,首先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所研究的主题做出操作性描述,以便研究的过程更为清晰;其次在概念界定清晰后,还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再次将相对微观的主题纳入宏观的研究框架中,形成教研主题系列,以便扩大教研的指导范围,提升教研的指导水平。

诠释教研主题。即通过这个主题的研究,对于课程实施的认识和启发是什么,重在交代该主题产生的背景,使参与者感受到开展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理解改进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另一方面,教研的预期成果能赋予其普遍意义,对教师们改变教学行为有所启发,以便参与者在研究的同时能深入思考,从而为下一步教研活动提供充足准备。

二、教研活动开展:凸显学生能力发展

教研活动聚焦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与发展。通过教研获得研究的成果固然重要,参与研究的过程更是一种财富。因此,提高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围绕主题,预置学习任务

教研工作往往被老师看成是定期的例行活动,由于事前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的多,深度交流难以实现。因此,在活动通知明确研究主题外,要围绕主题列出阅读的文献,这不仅可避免教研活动局限于教师已有的个人经验,也可以使教师在与文献的对话中进行思考,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认识本次活动研究的重难点,进一步拓展专业视野。

(二)立足情境,体悟活动价值

在常态的备课、听课、研课的教研情境中,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关键,对教材的深度分析是核心,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则是主线。因此,在备课活动中,应重点研究如何研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看起来是几句话,展开来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涵盖了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地位作用的理解,对学情的有效分析,其实质体现的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期望的是学生能做什么。在观课过程中,重点观察学习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围绕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有效。在课后交流研讨中,重点反思预设目标是否合理、清晰,应如何重构目标、重构评价任务等。参与者在明确不同研究活动情境的任务驱动下,既可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追求,又可以把同行们的交流作为资源,相互学习。

(三)及时总结,推进深度研究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聚焦程度不高,而在明确的主题下进行研讨,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与品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参与者结成研究共同体。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主题的解决一般呈现开放性的特点,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性,如何使参与者对研讨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将该教研主题引向深入,及时总结是活动的必要环节。一方面,组织者要围绕研讨主题总结,问题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建议,哪些方面还没有;哪些方面的建议已形成共识,哪些方面还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在哪里,以使下次研讨避免观点的重复与无序。另一方面,参与者对活动也应进行反思与小结,回忆活动中个人的想法与观点,总结个人的收获与启发,从而将个人内化的理解进行有结构、有层次的外化,将隐性的说不清的东西显性化,使总结成为再一次的建构性反思,实现深度研究的目的。

三、教研策略调整: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的学制背景下,教研人员与广大的一线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主动适应新学制,加速自身发展,才能提升,才能领先。无论搭建怎样的教研平台,着眼教师专业成长是首要任务。

(一)加强培训,拓展专业视野

在新学制分段改革实施的初期阶段,教师们迫切需要了解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课程变革的相关信息,了解新教材编写如何体现大纲要求,需要研究的话题是什么,于是加强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开展通识培训,让教师了解新学制改革产生的宏观形势、背景和目标等;二是开展学科培训,着眼于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把握大纲或教学指导方案要求,以及驾驭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开展专题培训,如学习方式变革问题、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学生学业评价问题、课堂观察技术问题等等,通过培训,拓展教师专业视野,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二)创新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在教研中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创新教研方式自然成为有效措施之一。一是基于学校推进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形成学校对话沟通式的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群体的研究能力。二是着力区域,开展校际教研。当前职业学校的教研生态不太乐观,一所职业学校、一个专业群能开展活动,而具体到某门学科可能只有一两名教师,难以开展活动。所以,开展校际合作教研,逐步形成区域性、惠及所有专业的教研网络,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研资源与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促进职教的质量提升。三是依托网络,实施网上教研。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创新教师学习和研究方式,使教师能迅速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使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时间、空间上获得深度参与的机会,让教研成果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三)完善机制,增强专业自觉

首先,要完善发现问题的机制。就校本教研而言,应从校内视导、随堂听课、质量监控中发现问题,提炼研究话题。就区域教研来说,应从实证调研、学科抽测、技能竞赛中提炼研究主题。其次要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教师个体应从自身的专业成长内在需要出发,主动参与教研;学校应进一步明确教师参与教研的职责,教研部门要面向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以学校需求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力量,以课堂教研为核心,以区域中心教研组为依托的集体攻关格局。再次须建立激励推进机制,采用典型引路的方式,发现、培养、总结与推广区域教改的先进经验;采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设立教研主题,整合各方面的教研力量,引领教研方向。建立区域的、学校的教研工作考评奖励制度,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使教研工作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自觉,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研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之策,具有导向性、超前性、高效性等特点,以引领课程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新的学制改革背景下,要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更加重视教研转型,提升高质量教研的贡献度和生产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教研专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