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芬芳叫“语文”

2013-04-29夏静怡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剪纸姥姥

夏静怡

近日,欣赏许红琴老师执教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一课,如同品一杯香茗,纯净、淡雅。细细回味,弥散在师生心间的那纯粹、隽永的芬芳,就是原汁原味的“语文”。

一、 用心思考,探究内涵之丰富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表演,没有音乐,许老师的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学生很快沉入课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的互动中,课堂上不时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你姥姥神了”,作者借旁人的“啧啧赞叹”来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许老师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神”字,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层层深入地思考体会。一开始,学生纷纷找到两个事例中描写、赞美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读出姥姥的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许老师继而点拨:光读出技艺“神”还不算有真本领,再往深处想一想,姥姥的剪纸还“神”在哪里?一句“再往深处想一想”,把学生的眼光又一次引向了文本,激起向深层次探究的兴趣。这一次,学生读出了姥姥的剪纸神奇有魔力。因为姥姥是用心、用情在剪,所以能“拴”住作者一生的心、一生的情。感悟至此,可谓深入,然而许老师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又一次引领点拨:能否再往其他角度想一想,姥姥的剪纸还“神”在哪里?一句“再往其他角度想一想”,指引着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多角度地阅读思考。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探究的深度被开掘,从课文结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充分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曾经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有声有色,让村里左邻右舍的生活有声有色,如今,又让远离故乡的作者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让作者的回忆与对家乡的思念变得有声有色,这是一份多么神奇、动人的情感的力量啊!

学起于思。对于“神”的三重意味的体会,巧妙地串起了学生对文本主旨意蕴的领悟,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挑战。在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

二、 静心品读,发现语言之精妙

简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宁静的阅读心境。在许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得以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真实亲切的语言文字之中,细细地咀嚼、静静地品味。

“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通过左邻右舍的称赞,侧面表现出姥姥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句式整齐又不乏变化。许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比较这句话中的“像”和“能”,“像”写出的是剪纸作品的“形”似,而“能”表现的却是“神”似,一个“能”字把剪纸作品写“活”了,一字之差,意蕴全然不同。也正是这富有变化的句式,把姥姥剪纸作品的“形”“神”兼备给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接着,许老师又引领学生内化迁移这一句式,夸赞姥姥“剪树像树,剪竹像竹,剪朵鲜花能飘香,剪串葡萄赛乒乓,……”学生在句式的模仿、运用中,深切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是的,阅读散文,就要留心品一品这些看似普通却精妙的语言。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句话中六个“剪”字,道出了姥姥剪纸“神”的原因之一——“总剪”。许老师带领学生驻足于这组短语前,引导比较:写成“一年四季都在剪”不是更简洁吗?通过对比着读,学生感悟到,文中的描写强调了姥姥一直都在剪,功夫深、熟能生巧,而且,在语言表达上,特别的具体形象,这一组排比短语如同一幅幅移动变换的画面,读着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姥姥的技艺精湛,许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句中比喻的特别之处,把“手”比作眼睛,把“剪刀”比作“手指”,作者这样写是否恰当呢?学生通过品读,从中品出了语言的精妙:手就是眼睛,能“看”,姥姥有一双“神手”;剪刀如自己的手指,那样的灵活,“刀人合一”,姥姥的剪刀成了“神剪”;姥姥呢,具备了一种长久练成的“独艺”,成了“神剪手”了。阅读散文,遇到这类有陌生感、新鲜感的词句,就要多琢磨琢磨,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理解会更深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的无限精彩,深藏于鲜活的语言文字之中,许老师这位智慧的引路人,擦亮了学生发现的眼睛,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着“语文”之旅的充实和愉悦。

三、 潜心涵泳,感受情意之真切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阅读散文,潜心体会的重点,往往是质朴自然的语言背后蕴藏着的那份深长的情意。许老师引领学生循着委婉含蓄的语言文字,倾听作者的心声,触摸情感的温度。

在作者童年时期与姥姥相处的时光中,姥姥的舐犊深情处处闪现。在许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从一张张趣味盎然的兔牛剪纸图中,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觅到了爱的痕迹,“怕”“拴”“笑”“搂”“夸”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流淌着姥姥对作者无限的疼爱之情。

篇末一幅剪纸的描述,更是牵动学生的心:“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在深情的诵读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姥姥给远离故乡的作者寄去的不仅仅是一幅剪纸,更是一份诉说,那是对作者的思念、牵挂和期待,深厚的情味融在这“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之中。而剪纸中的那“一片开阔的草地”也在学生的涵泳中富有了深意,这“草地”在姥姥的剪纸中时常出现,那就是兔牛嬉戏、生活、劳作的草地啊,这“草地”不就代表着作者的家乡,不就意味着故乡的童年生活,不就象征着祖孙之间深浓的亲情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作者以心境、梦境的有声有色,传达时刻萦绕心头的思乡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得其中的意味显得那样丰富、深长。

作者思念姥姥,写下回忆姥姥的文字,值得追忆的事例有很多,姥姥值得怀念的特点也应该很多,为什么只写姥姥的剪纸呢?在许老师的追问下,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只有选择最“独特”的视角,选取最“典型”的事物,才能写出特点,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剪纸维系着祖孙情,剪纸寄托着祖孙情,说到姥姥就会想到剪纸,说到剪纸就会想起姥姥,将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小小的剪纸中,作者的构思多么巧妙,真可谓“滴水瓣花总关情”。至此,领会作者“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四、 领悟学法,构建阅读之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课堂上,许老师凭借着课文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学习散文的过程,领悟散文的阅读方法,生成阅读的智慧。

“学习这样的文章,你想了解什么?”这是课堂学习开始之前许老师的提问。当发现学生关注的主要是课文的内容时,许老师及时点拨: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又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展开阅读思考,指明了有效学习的路径。

在循着“神”字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许老师让学生圈画、批注,留下读书思考的痕迹。该圈画哪些词句呢?许老师的提示很明确:不仅找到带有“神”字的词句,还要找到不带“神”字,却也写出“神”的词句;既要关注文中重要的词句,又要揣摩表达富有特色的语言。该怎样写批注呢?许老师提供了清晰精要的示范:用最准确的字词概括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最简洁的字词表达自己深切的體会;可以从内容角度写感受,也可以从情感角度说品悟,还可以从表达角度谈赏析。“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会”动笔墨,才是真的会读书啊!

除了“神”字,许老师在课堂上还抓住文本中的“拴”字,让学生关注其区别于常见用法的独特之处,姥姥不是用线绳,而是用一幅幅剪纸“拴”住了作者。那么,这是一幅幅怎样的剪纸,具有如此魔力?童年的作者被“拴”住了吗?姥姥的剪纸“拴”住的仅仅是作者的“脚”吗?姥姥仅仅是用剪纸“拴”住作者的心吗?姥姥的剪纸仅仅“拴”住了作者童年时的心吗?一连串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强烈兴趣。更令人叫绝的是,许老师又引导学生将末段中的“联结”一词,与“拴”字进行比较辨析,如果说小时候更多的是姥姥对作者的疼爱、呵护的话,对于长大以后离开故土的作者来说,则是祖孙双方彼此之间的那份绵长的牵挂和深浓的思念了。通过捕捉文眼,学生“嚼”出了散文中一个字、一个词的丰厚韵味。此时,“品语言”“抓文眼”的阅读策略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课堂必然散发出醉人的清香。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剪纸姥姥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剪纸
雪姥姥
姥姥的手
八旬姥姥活得美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