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的慢思考
2013-04-29干露
干露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思考是一种必要的缓冲,它可以让我们慢慢体味生活。我觉得,思考对同学们的习作能力,是一种善意的生活提醒。借助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和大家分享“慢思考”的意趣。
例子一:
弟弟
我问妈妈/弟弟为什么到现在才来/妈妈不知该怎么回答我/我想也许/弟弟来自宇宙/原本是一颗小小的尘埃/当我们期待他的那一刻/他就起程动身了/只是这路程实在太长了/他不知搭了多少次公车/乘了多少次大巴/转了多少次地铁/才终于来到我们这里/现在他太累太累了/要在妈妈肚子里好好睡一觉/然后/和我们见面/待一辈子
这是在担任省诗歌比赛评委时,我最为欣赏的一首诗歌,作者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这首诗,看似寥寥几笔,实际每一句话都是提炼于大段的生活经历。很喜欢这种言语简单的温馨。
例子二:
点灯照路
我已经半年没见到姥姥了,小时候,我和姥姥的感情特别好,是她把我带大的,我好想她。这次,姥姥从老家来和我们一起过年了,我真的好高兴!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要去夫子庙看花灯!
我们走在夫子庙一条人山人海的小巷子里,观赏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花灯,姥姥眼睛不好,我便学着小导游的样子一路给她讲解。姥姥用粗糙的大手紧握着我的小手,生怕我被拥挤的人流挤丢了,我心里别提多温暖了。
走着走着,我和姨姐看到了两盏可爱逼真的小兔灯,特别喜欢。妈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道:“你们去那边挑一盏花灯买回家吧!”我们一人买了一盏小兔灯,兴高采烈地往家走。
在楼道里,周围漆黑一片。我立刻想起了我的小兔灯,我向大姨父借来了打火机,对准蜡烛芯点燃了。眨眼间,楼道里一下子亮了起来。这次换成我紧紧扶住姥姥了,我一手小心翼翼地提着小兔灯,一手紧紧搀着姥姥,姥姥还没有抬脚,我就提醒道:“抓住栏杆,注意台阶呀!”就这样把姥姥安全地送上了楼。到了楼上,姥姥直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晚上,我看着心爱的小兔灯,默默地想:你可立了大功啦!
这篇文章是第三稿。第一稿,小作者秦雨楠大部分写的是看花灯,只写了一小段点灯照路;第二稿,该生接受我的建议,主要写了点灯照路;第三稿,她又丰富了点灯照路的动作描写。
“秦雨楠这次真的来了灵感,自己写着写着都哭了,说想姥姥了,弄得我都难受得不行。她是个重感情的孩子,过年时,夹了一块姥姥爱吃的菜,绕过一大桌子人,悄悄送到姥姥的碗里。真情流露最感人!谢谢干老师画龙点睛的指导呀!”这是秦雨楠妈妈的原话,可以给大小朋友最好的启发。
例子三:
放鞭炮就是迎财神?
“啪、啪、啪……”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把我从香甜的美梦中惊醒过来。
我努力睁开眼睛,问妈妈:“怎么回事啊,怎么这么多人放鞭炮,已经过完年了啊。”妈妈说:“今天是初五了,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大家都會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鞭炮、烟花,迎接财神,希望财神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发财。”“真的有财神吗?”“不知道,是一种传说。”“放鞭炮就能把财神迎到家里来吗?”“放鞭炮只是想引起财神的注意吧。”妈妈不确定地说。“所有的人都放鞭炮,财神也不知道该先到哪家去,那跟不放鞭炮不是一样吗?”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揉了揉我的头,说:“你这孩子,哪儿来的这么多问题,赶紧睡吧!”
那么响的鞭炮声,我怎么也睡不着了,心里想,大人们真傻,都放鞭炮和都不放鞭炮是一样的。放鞭炮得浪费多少钱啊!还会污染空气,不小心的话还有可能会炸伤人。如果把这些钱省下来,应该能帮助不少贫困儿童。再说,财富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寄希望于传说中的财神,真能发财吗?如果是真的,那这世界上不就没有贫穷了吗?……
想着想着,我在外面渐渐弱下来的鞭炮声中睡着了。
当很多学生被鞭炮的热闹吸引了注意力时,平时大大咧咧的小作者祁鹤云,写出了这么有深度的文章,很令我感动。迎财神的习俗,不能以污染空气、浪费金钱为代价,这也是小学生留给大人们的思考。
例子四:
我依据一张照片,写了一篇下水文,写了自己儿子的一段故事,着重渗透动词的连贯使用——
哥哥要抱我,我求之不得,张开双臂就往他身上扑,要不是妈妈拦了一下,我就把哥哥撞倒在地板上了。为了把我安全地放进哥哥的怀里,妈妈使了把劲,托着我的两个咯吱窝,像举重似的把我递过去。哥哥赶紧双手环抱着我的小肥腰,我也迫不及待地扒着哥哥的肩膀,妈妈在一边吆喝:“牛仔,快学狗熊爬树!”我心领神会,妈妈是让我用上腿的力量呢,我双腿一盘,牢牢地夹住哥哥的屁股,我俩就亲密无间地贴在了一块儿。瞧瞧我们哥俩儿的造型,像不像考拉上树?
下水文发布在我的博客里,然后,我给家长提了个建议:找个孩子熟悉的生活画面,用尽量不重复使用动词的方式,练习把简单画面复杂化。两天后,我的邮箱里收到一篇习作——
越越家的馒头
越越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妈妈说这叫“发小”。
馒头是越越家的一只垂耳兔。因为它刚抱回来的时候,小得像个馒头,所以,越越给它取名叫馒头。越越非常爱馒头,还给它取了很多可爱的小名,比如:小馒、馒宝、馒球、旺仔……越越一有时间就跟它在地上打滚玩。
星期六,我到越越家看馒头。越越妈妈把兔笼拎到屋外,馒头顿时高兴了起来,在笼子里一直转圈圈。我惊奇地发现,它比以前大多了,胖多了。这时,陆陆续续有很多过路的人注意到馒头,都围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它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来的,这哪像只兔子啊,像只狗!”越越在背后对我说:“馒头怎么会像只狗呢?这些人是什么眼神呀!”我能感到她很生气,说馒头的“坏话”,她一句也不想听。
天快黑了,我们把馒头带回屋里,这时,我和妈妈发现,馒头的鼻子正在快速地耸来耸去,越越说它正在呼吸。接着,馒头被我们从笼子里放了出来,它东跑跑西窜窜,一会儿跑到墙角,抬起头在墙上蹭蹭;一会儿窜到椅子底下,鼻子贴着地面嗅着;它还做出了一个神奇的动作:后腿蹬地,前腿举起四处乱挥,样子特别滑稽。它玩累了,回到笼子里,我们喂它吃最喜欢的零食:胡萝卜粒。我们屏住气,凑近一听,馒头的嘴巴里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音,我觉得它的牙齿肯定很坚硬。馒头吃饱了,开始打起盹来,琥珀色的眼睛眯啊眯的,越来越小。现在我知道为什么馒头这么胖了,吃了就睡能不胖吗?
馒头真是只可爱的兔子。
看到这篇文章,我忍不住笑了。小作者李心诣在描写兔子放出来自由活动时,集中使用了多个动词,准确连贯,真是活灵活现。
我把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质疑,归纳为这样一句话:写好习作,是不是要写好多习作?我的答案是:不一定。儿童们的生活有他们自己的节奏,如果逼着他们不停地写作,应付的只是数量上的要求。尝试着把稍纵即逝的生活瞬间慢速回放,可以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一次投入地写作,都可以激发起乐于写作的正能量,这才是我们必需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