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2013-04-29李民权
李民权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虽然聪明伶俐、思维敏捷,课堂听讲反应迅速,但他们一做起题来就漏洞百出:有的学生弄不懂题意,有的学生打不开解题思路,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常常很不理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近年来,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认真审题
解题应从审题开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题中所给出的各种条件和要求解答的问题。不仅要弄清显露的已知条件,还要洞察隐含的已知条件;不仅要弄清楚要求解的显露的问题,还要弄清楚要求解的隐含的问题。作为教师,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也不要用明显的暗示让学生轻易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或暗示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会感觉一片茫然,无所适从,解题思路也就无法打开。解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知识、选择方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缺少了这个重要的过程,学生根本谈不上学会解题、提高能力。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每个数学问题都是由若干个条件与目标组成的,解题者在阅读题目的基础上,需要找一找从条件到目标缺少什么。或从条件出发,顺推出应得的结论,或从目标出发,寻找所需条件。我们可以画出关联的草图并把条件和目标标在草图上,然后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顺利实现解题的目标。二是确定好解题思路。一个题目的条件和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必然联系,这些联系是通向目标的桥梁。用哪些联系解题,需要根据这些联系所遵循的数学原理确定,解题的实质就是分析这些联系与哪个数学原理相匹配。有些题目,这种联系十分隐蔽,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才能加以揭示;有些题目的匹配关系非常明显,并且有多种,而这正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的原因。
二、深入思考
在解题过程中,要依据题目中的题设和结论,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由题设探求结论,或从题断入手,根据问题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得到解题的全过程。在初中数学习题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个问题全面思考,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讲解分析的过程中切忌大包大揽,只重结论不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题目适时启发、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要找出根源,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并激励学生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或思路,而不要简单否定了事。学生所犯的错误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正是其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准确计算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很重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来,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了。有的学生做题时经常看错数字、符号,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有的学生做同一道题能做错好几遍,反复提示纠正后,再遇到同样的题仍然做错,甚至和第一次错得一模一样。很多家长在和我交流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这个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有很多还是比较聪明的孩子,他们往往很粗心,会做的题总是出错,甚至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可能与他们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关,需要老师和家长重视起来,制订一个系统的培养计划,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认真实施。对于学生的粗心,我除了平时反复教育、监督、提醒,还建议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做起。比如:经常让孩子整理床铺、书桌、书包,做到各类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合理;在做拖地、择菜等家务劳动时,家长要提出高要求,指导监督孩子高质量完成。然后,把这些习惯应用到学习中去。
四、规范书写
语言叙述要规范。语言叙述是解题过程的直接表达和具体呈现。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晰、完整、准确,详略得当,有理有据。数学本身有一套规范的语言系统,不能随意更改或杜撰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让人不知所云。
答案要规范。答案规范是指答案正确、全面、简洁,既要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又要注意答案的完整。要做到答案规范,就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书写整洁。书写解题过程和答案时要全面考虑,根据纸张空间、叙述内容的多少合理安排,做到整齐美观,切不可随便涂抹,导致页面模糊不清。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我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充分重视数学,认真学习数学,消除畏难情绪,又需要我们老师、家长长期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