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2013-04-29李国庆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木棒探究性三角形

李国庆

数学的学习与应用过程充满探索与创造,观察、实践、猜测等模式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主要策略。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表达、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师请学生列举一个数,并快速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秘密何在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再往下进行的探究活动,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好了。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马上就会举起手: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学了它有什么用?为什么商不变?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既然是商不变,那一定是在除法里,除法里还有被除数和除数,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这和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难学不难学?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变丰富了,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跃跃欲试,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

二、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有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在学生探究出结论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拓展。而有些较难的内容,经过研究实例、提出猜想、检验猜想后,就不必让学生进行论证,或者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例证或不完全归纳。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水平,应该考虑使探究活动有一个阶梯,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总之,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才能做好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拓展空间,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资源

挖掘教材中可供探究的资源。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这样安排学生探究: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根木棒的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别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积大于第三根木棒的长度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进行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故意出错引发探究。故意出错是激疑、制造矛盾以达到引发思考的一种方式,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例如,教师问:“4.5是1.5的几倍?”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4.5是1.5的3倍”,紧接着故意再写“4.5是1.5的倍数”。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大胆的学生举手表示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通过讨论,学生跟教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教师的一番“斗争”,最后战胜教师,明白数学中“几倍”和“倍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和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从课本走进生活、开拓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

猜你喜欢

木棒探究性三角形
巧移木棒
挑木棒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挑小木棒(节选)
三角形,不扭腰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