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
2013-04-29王爱勤
王爱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初中语文教材近两百篇文章,都是蕴含着爱国、尊师、敬老、勤俭、无私等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语文教师应减少大道理说教,将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当前是社会转型的特定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强的身心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强化对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拓宽传统美德教育的渠道。
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尽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千古名句,而忧国忧民的屈原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始终是国人的楷模。当下,一些人逐步迷失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甚至崇洋媚外。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初中生客观地看待世界。如《木兰诗》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外敌入侵,毅然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支撑她去战场英勇战斗的信念究竟何在。再如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旁侧批注简单的话,一起展览欣赏。这样,学生自然会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生出热爱之情。
二、强调仁爱和谐的为人之道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十分注重“仁”。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弥漫着仁爱和谐的人本之光,显示了人类的美好希望。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孟子的“与民同乐”,墨子的“兼爱”“非攻”,庄子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和平互爱的向往。这些为人之道在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仁爱和谐”作为我们民族心理文化的重要成分,推动形成了中国人亲近平和的人格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生拥有感恩意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如学习《背影》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赏析朱自清对父亲过铁路买橘时的动作描写,让学生领会如山的父爱就在平时。学习《散步》一课,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节日时自制小卡片赠送给父母、老师、同学,表达感激之情等。
四、重视修身养性,知行合一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修养方面,高尚表现为不断的自我完善,向往理想人格。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确实是一种君子风度,令人折服。因此他的学生积极响应自己的老师,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为人之道。正是这种高尚的人生追求,让我们从语文课本中看到了一幅幅正气图,听到了一首首正气歌。它们似一股股清流荡涤着污浊,反照出见利忘义者的卑琐。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特别崇尚人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为了宣扬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特别强调在利与义冲突的情况下,人该有怎样的选择。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熠熠生辉的人性思想,从身边做起,知行合一。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的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每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现实,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摒弃教条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美德精神,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