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外"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编写的亮点及启示
2013-04-29张研
张研
摘要:"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化学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广度、要求水平、编排顺序及呈现特征,以期为我国教材的完善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学习难度;化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72-01
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教材编写理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促进学习方式的形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等,这些趋势共同反映出教材正向学材转变。这种转变与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一致,其目的都是营造自主学习探究的氛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同时也与发达国家的教材设计理念不谋而合: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兴趣、个性化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培养完善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
"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宏观的物质性质与微观物质结构的桥梁,只有理解好这部分内容,才能掌握学习和研究化学学科的根本方法。作为抽象的理论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是化学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教材帮助初中学生迅速适应化学课程、接受抽象的化学理论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本文选择了几个经济与教育都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再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各选择一套应用较为广泛、认可度高的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这几套教材都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1 内容丰富全面,涵盖范围较大
几套教材中有关"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的内容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物质构成的微粒理论"、"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及"离子结构与性质"。国外的初中化学课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肤浅,恰恰相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教材涵盖的内容比国内教材更多更丰富,体现出科学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高度重视。例如几套教材中一般都含有模型知识,从最初的古典原子模型讲到现代原子模型,详细描述人类对原子形态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还强调模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难度适中
与我国特别注重定量计算不同,国外教材更注重培养学习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几套教材几乎都未提到"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与定量计算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却都不约而同的加入"固液气中微粒运动特征的差异"与"三态转化中微粒运动的变化",这两个知识点涉及的化学原理并不难,但可以用来解释物质状态的变化,这样安排体现出国外初中科学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编排顺序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几套教材都是从较低年级就开始涉及"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甚至有些国家的小学科学课程就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般微粒"等基本的微粒理论知识。把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下放到较低年级,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物质结构观点;将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章节中,可以避免因知识点集中出现带来的学习障碍。例如"原子结构与性质"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起点,也是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几套教材都是刚开始就介绍了其中一些较为浅显的知识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尽早形成学科思维。
4 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
几套教材都通过举熟悉的例子、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直观的图像等方法,降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负担,例如:在引入元素周期表之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每隔29.5天月亮就由满月到新月再到满月"引出"周期"的概念。同时各套教材均通过设置过渡性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先行组织者、提示重难点,帮助学生明确相关的学习目标,例如:每个章节开始前都会设置栏目简要,概述该章节的主要内容或学习目标;每一节中附有许多小栏目、章后设置总结复习。
通过对国外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就初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而言,我国现行教材的设计编写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1 增删一些知识点,设置合理的要求水平。我国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要求进行定量计算的知识点学习要求过高,应考虑适当降低要求;而有关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内容相对缺乏,可考虑适当补充对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知识介绍,要求水平可以设置为知道、了解或者理解水平,让学生能辨析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和蕴含在其中的方法要素,使得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更加全面。
4.2 某些知识点的编排顺序需要调整。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分散程度适中,但可以考虑对某些知识点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微调或对某些知识点组块进行重新组建,如物质构成的微粒理论中有关原子、分子的知识点可以进行拆分,将有关分子的知识点与后面单元中的分子式等内容放在,其目的是加强知识点的逻辑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4.3 解释抽象的知识点时可以多呈现一些实例与直观图形。教材对"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和电子得失"等知识点的解释说明较少,可以考虑增添案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质结构知识。
4.4 引导性的设计有待提高。教材虽然会关注内容呈现对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合理设计学习目标、新旧知识链接、学习活动中的问题以及最后的反思和总结环节,但与美国等国家的教材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表现为引导性的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往往缺失目标环节,尤其是在学习活动设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问题的启发性和引导性不强。
通过分析国外初中化学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难度及其成因,让我们认识到教材的内容选择、组织结构与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外教材在编写设计方面有许多突出特点,这些成功的编写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进而修改完善我国现行教材。
参考文献
[1] 黄显华, 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材设计的理论基础[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杨承印, 韩俊卿.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课程难度定量分析[J].教育科学, 2007(1)
[3] 孔凡哲等. 教材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