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卫生类高职院校化学课程设置缺陷分析及改进设想
2016-06-17侯前进
侯前进
【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需求,课程设置应尽量满足学习者当下学习的需求,更要满足就业及职业生涯中继续学习的需求,中等卫生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后, 要改弦更张,摒弃原先分专业设置某些课程的落后做法,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理念,重新设置化学课程。
【关键词】化学课程 培养模式 可持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0-02
一、化学课程设置状况
1.升格之前化学课程设置状况
某卫生类高职院校前身为中等卫生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主要有护理、助产两个专业,其开设的化学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两个专业使用同一版本、同一层级的化学教材,课时基本相同,教学计划基本按照同一大纲编制。
2.升格之后化学课程设置状况
近年该中等卫生学校升格为卫生类职业学院,开设专业明显增多,主要专业有高职护理、中职护理、助产、医学美容、康复治疗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以上专业在入学第一学期无一例外,均开设了化学课程。调查发现,这些不同的专业,由于后续专业学习需求不同,因此,选用教材不同、教学时长不同,教学计划及依据的教学大纲亦不同。
二、课程设置分析
1.优点
以上这种针对不同专业需求而分散设置化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其它专业化学专业相对独立、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具有教学管理相对简单的优点。
2.缺陷
分析上述化学课程设置模式,仍没有摆脱以前基于“单一工种、定向培养模式”,仍然拘泥于一个专业即一个单独为其设置的相关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带有很明显的封闭性。这样培养的学生,如果在就业过程遇到困难,很难转向其它专业,既是得以就业,在其职业生涯中,如需要上升就业层次,就会缺少发展后劲,即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现今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逐渐由这种“量身订做”式的封闭专业设置该转向于“多工种,职业群”和非定向培养模式;从单一瞄准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注重“人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职业资格认定”的培养内容和手段,转向“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获取过程。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践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强调其能动性和实际作用。把职业能力界定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即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突出了职业活动在职业能力内涵中的地位。
三、改进设想
依据“构建由职业基础学力平台、职业通用学力平台、职业专业学力平台组成课程体职业教育观”,可将不同专业的化学课程分阶段设置:
根据不同专业化学课程的共性,在入学的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化学课程,该课程提供化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技能及实验技能,为后续深入其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如某卫生类高职院校开设的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三个专业,具有相近的专业特征,这个专业特征可以表述为涉药专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三个专业对化学课程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都比护理专业等非涉药专业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可将这部分化学课程设计为一个基础模块,作为它们的公共课程。
在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后,再根据各个专业的需求,按照专业教学大纲重新设置化学课程、选择教材、并根据其专业需求安排化学课程与课时。
参考文献:
[1] 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 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蒋乃平.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1999(1).
[5] 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6] 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9).
[7] 蒋乃平.社会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 ]蒋乃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备注:本文为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公重点课题公共卫生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4tszy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