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2013-04-29王会娟
王会娟
内容摘要: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生活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能激励受教育者,它能唤醒他们的智慧。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下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生活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的开展。”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涉及的评价对象不是学生或教师,而是学生与教师相结合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一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互动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除了长期习用的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外,还可采一些新的方法:情境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成长记录和档案袋评价。下面就情境性评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情境评价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境中进行的质性评价。这种评价的真实情境,可以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在家庭学习,还可以是在课外学习的任何情境。这种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家长、其他同学,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评价的结论的表现媒体可以是激励性评语、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还可以是符号;既可用传统媒体,也可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还可以是学生群体。
情境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可以掌握这种评价的应用。
(1).评价的问题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很多都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在问题情境进行的四个阶段,都可以采用情境性评价。如,教学《穷人》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文章层次提出相应的问题:桑娜一家生活怎样?桑娜怎样对待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又是怎样对待西蒙的孩子?在他们对文章有了整体概念和层次概念了解之后,在引导就课文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对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那段复杂的心理描述,我引疑发问:“你读了桑娜的内心活动之后,觉得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桑娜想到了什么?”“他忐忑不安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之后,让学生把这段话分解,以达到对桑娜的内心世界作进一步了解的目的。在充分的酝酿之后,学生又提出:桑娜都想到了谁?考虑到这些人的什么问题?这说明什么?读了这段话,我们了解到桑娜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的回答是:桑娜想到了渔夫,考虑到“够他受的了。”说明桑娜对丈夫的体贴;想到孤儿,考虑到只有抱回他们,说明桑娜对孩子的怜爱;想到自己,考虑到会挨揍,那也心甘情愿。说明桑娜是一个纯朴、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学生把这段话作了剖析研讨,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也深刻多了。实践证明,掌握这种评价的特点,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他们自行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评价的即时性。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都可以用情境性评价进行在真实情境中的即时评价。这种即时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因此,情境性评价具有其他延时评价所没有的优势。
(3).评价的灵活性。情境性评价可以在学生语文学习的任何情境中使用,可以在学生语文学习的任何环节使用,可以由任何人使用,可以用任何形式来表现,可以对任何学生使用。这种评价技术的灵活性,是其它评价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在一次新课程研讨中,一位教师执教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到其中“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佣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班内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向今天的秘书一样!”一句话引得全场 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用赞许的目光鼓励那位学生继续说下去,那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童子帮助主人抄抄写写,负责照料主人的生活,接待一切客人,不和今天的秘书一样吗?”他的回答令在场的师生无不拍案叫绝。
(4).评价的激励性。因为情境性评价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所以其作用一是可以对学生个体学习和发展力进行深度的激励和开发,既鼓励和保护了学生已有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表现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热情,并进而形成荣誉感。二是对学生群体互助合作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的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们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大量的实践证明:评价的激励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能激励受教育者,它能唤醒他们的智慧。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