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人买书不买房

2013-04-29李开周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大洋买房老李

李开周

那时候,北京已经不是首都了,所以不再叫北京,改叫北平。北平有个财政所,财政所里有个小科员,姓李,大伙都喊他老李。老李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租了几间房子,刚搬家,他的同事去帮着收拾屋子,发现有书房,却没有书架,于是就有人去帮他张罗书架,这时候另一个同事说话了:“还买什么书架啊!干脆就别让老李买书了,每月把书费省下来,有几年的工夫就能买一处小房,信不信?”

以上情节,出自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

“每月把书费省下来,省上几年就能买一处房子,信不信?”指定不信!书什么价?房子什么价?想靠省下来的那点儿书钱去买房?开玩笑嘛!

可是掰掰指头算算账之后,不由得咱不信。

这个老李是老舍虚构出来的人物,缺乏说服力,咱就不说了,咱说鲁迅。鲁迅日记里记得很清楚:

1912年6月9日,他去琉璃厂买《四印斋校刻词三种》一部,花了一块大洋,又买《沈下贤集》一部,花了两块五毛,又买《李卫公会昌一品集》一部,花了两块大洋;

1912年6月16日,他又去琉璃厂买书,买了《龚半千画册》一部、《文选补遗》一部、《列女传》一部,总共花了八块六毛;

1912年6月29日,他去直隶官书局买《雅雨堂丛书》,一套二十本,花了十五块大洋。

你瞧,光在1912年6月份,仅是日记里有账可查的,就有三次买书记录,书费将近三十块大洋。

鲁迅可不是仅在这个月买书,您去翻翻他的日记,从1912年到1935年,没有哪个月不去买书。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每逢周末都去逛琉璃厂,不光买书,还买拓片、古玩、古旧文书,动辄出手几十块大洋。

您知道,老北京的房价很便宜,鲁迅在西直门八道湾胡同买的那所前后三进的大型四合院,总共只花了三四千块大洋。在他买房之前,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有一处宅子,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四间,连带一间耳房,总共十一间房子,要价只有一百五十块大洋(参见《民国四年北京镶白旗满洲明昆父子买房白契》,原件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鲁迅少买半年的书,就能把这处宅子买下来。

好吧,孤证不立,光提鲁迅也许还不够让大家信服,咱们接着再看看五四时期曾经跟鲁迅齐名的另一位文坛大腕吴虞。吴虞也记有日记:

1924年5月14日,通过商务印书馆购买美国原版1917年增订的《英文大辞典》,书价三十块大洋,运费五块大洋;

1924年9月20日,在成都述文堂购买《王摩诘集注》一部,《二十二史考异》一部,两部书总共花了二十二块大洋;

1924年10月1日,又通过商务印书馆购买全套的《道藏举要》,将近四百册,书价两百块大洋,运费八十块大洋;

1924年12月18日,又通过商务印书馆买了一部精装本的二十四史,全套八百册,书价三百块大洋,运费六十块大洋。

您可以随手算算这笔账,吴虞光在1924年下半年,就花了将近七百块大洋。吴虞是成都人,成都的房价有多高呢?吴虞说:“予至廖裁缝处询问对门徐姓宅,则已卖,价洋两千八百元矣。”他家对门是一所占地一亩的大宅院,院子里桃李芬芳,大瓦房窗明几净,卖价才两千八百块大洋,吴虞少买两年书,就能把这所宅子买下来。

民国的书,跟现在比其实是很贵的,因为那时候印刷技术落后,装订全靠手工,鲁迅和吴虞这些文化人又特别爱买孤本和绝版,或者一买就要全套,开销自然不菲。民国的房子,至少在民国前期的北京和成都这两个城市,跟现在惊人的房价相比实在是便宜到了姥姥家。书价很贵,房价很便宜,这也是为什么那时候的读书人少买几年书就能买下一所房的原因所在。

但奇怪的是,民国书价虽然很贵,房价虽然很便宜,民国的知识分子还是热衷于买书而不是买房;现在的书价虽然很便宜,房子虽然很贵,咱们现代人还是热衷于买房而不是买书。我要说民国比今天有内涵,您不反对吧?

【原载2012年11月26日《合肥晚报·逍遥津》】

插图/读书可以无功利/佚 名

猜你喜欢

大洋买房老李
悬浮屋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借名买房,房子到底归谁?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孩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
五行真经(6)
“狡猾”的老李
前往大洋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