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应尽早正视“课题乱象”
2013-04-29胡乐乐
神州·校长 2013年8期
胡乐乐
据统计,近年来,包括教育科学在内的人文社会课题可以说是泛滥成灾。一方面很多课题本身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可以说“无病呻吟”。另一方面课题成为很多人发财的好路子,不仅课题本身给某些人“量身定做”,而且在评审批准、中期检查、鉴定结题等环节中充斥着权钱交易、请客送礼、礼尚往来等腐败。
对于这样的事情,不少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很多人认为,反正是公家的钱,管它有没有学术价值,只要有课题经费、对评职称等有好处就行。许多人虽然热衷于申请,但并不是为了好好研究,而是奔着诱人的课题经费和对评职称等有好处而去的。按理说,这样功利性的课题,不仅无助于学术发展,还会败坏学术。但课题的主管单位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了促进学术良性发展,整治课题乱象是时候提上有关部门的日程了。一方面,应该坚决压缩课题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将那些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课题取消掉。另一方面,应该尽快切实建立课题违规举报、处理与反馈的工作制度。
当然,教育部还要进一步废除用课题的级别与数量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游戏规则——改为用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与著作。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减少课题的功利性,使课题回归学术求真探知的本真,让课题的乱象得到根本性的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