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2013-04-29崔晓娜

考试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实施旅游业构建

崔晓娜

摘要: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构建企业、区域和社会不同层次上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将各层面上的旅游经济运行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为保障、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应建立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经济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关键词: 旅游业 循环经济体系 构建 实施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当前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同样,我国为了落实科学發展观、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大力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具体就旅游业而言,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1.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1,2]。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的,我们应充分协调旅游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循环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基本规律指导旅游业健康运转的一种经济活动,按“3R”原则要求人们在旅游生产和消费领域都能做到物尽其用,把旅游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甚至不给环境造成危害。

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加之国民生态意识较薄弱,人口众多,生态道德尚未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既是旅游景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如在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在云南省,50多个高原湖泊如高原明珠璀璨夺目,湖泊周围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但大量旅游者到来后,往日清澈的湖面上,飘着各种各样的固体垃圾和机动船穿梭往来留下的油污。此外,旅游业带来的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破坏、人文景观的破坏和造成的森林火灾等也十分严重。云南丽江古城历史悠久,是一座家家垂柳、户户流水的文化名城。现在,户户流水已经没有往日那般清澈,污物随处可见,游人多了,不少生活废水排入这些流水,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的迹象。如果不认真加以保护,丽江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美丽。值得注意的则是有些人为的破坏,并非有意的人为破坏,而是客观上的人为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快了名胜古迹自然风化和磨损的速度,导致古迹的损坏和衰败。旅游者的乱刻乱画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我国著名的敦煌石窟,随着近年大量游客进入石窟,人们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改变了石窟内的大气环境,加速了雕塑、壁画的变质。有些山地旅游景点,大量游客的践踏使土壤板结,影响树木生长;游人爬山登踏、挖掘土石,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使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对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并不完全是由旅游者造成的。还有一类人为破坏往往是当地人甚至是由旅游企业造成的,这类人为破坏比旅游者造成的问题更严重。

3.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旅游循环经济是将旅游业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考虑,实现旅游经济数量的增长和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协调相一致;实现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有一个基础性的体系框架作支撑,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旅游业的各个相关层面。在实践中,旅游循环经济存在三个层面:第一是企业层面,即旅游企业内部的微观循环;第二是区域层面,即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中观循环;第三是社会层面,即旅游经济子系统与其他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宏观循环[3]。

3.1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的微观循环指旅游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要素的循环利用,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物质和能源。一个独立的旅游企业很难具备全部的物质、资源都能闭环流动的条件,因此企业层面的微观循环主要关注的是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旅游产品生产和服务中旅游资源、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使部分要素得到循环利用,尽量回收使用废弃物,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3.2区域层面

区域层面的循环是指物质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在单个旅游企业内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无法消解的部分废弃物和副产品,需要从企业外区组织物料循环。同时,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可能的耦合方式为观光农业、农家乐、观光休闲果园、森林公园、水库观光休闲、渔家乐、观光牧场、畜牧产品购物,与加工业、制造业的耦合表现形态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购物等。在某一区域内,当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生耦合关系后,就可能出现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形成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建立众多的物质循环链和循环网等,基本可以实现整个体系向外系统的零排放,实现物质、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3.3社会层面

建立循环社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行业多、部门广,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是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以基础设施体系的生态化为基础,以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公众参与为保障,构建包括品旅游业在内的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循环体系,构建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与企业和区域层面循环不同的是,这一层面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出现了政策法规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教育培训体系、认证评估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废弃物综合处理体系、产业循环体系,因此物质和能量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目前,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生态旅游城市(县、区)等。

4.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实施措施

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走旅游循环经济之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认真地做好各项工作。

4.1实现旅游循环经济的法律举措

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旅游循环经济的顺利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法规体系[4]。该体系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绿色环境法规,包括绿色资源、绿色产权、绿色市场、绿色产业、绿色技术法规等;二是绿色规范法规,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包装、绿色回收法规等。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旅游法规范旅游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相应的其他法律条文与一些部门性和地方性的规章制度来调整,其中与旅游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规范更少,应尽快建立、完善与旅游循环经济相关的法规体系。

4.2实现旅游循环经济的经济举措

政府应通过制定税收、投融资、奖励金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税收方面,政府对采用清洁生产、治理污染、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旅游企业,可根据规模制定合理的减免税、退税及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培育旅游人才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出台一系列鼓励旅游业投资的税收、价格、外汇和建设用地等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对符合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项目的贷款,鼓励旅游先进技术的投资。奖励金方面,政府对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领域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赏;对于优先使用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物处理等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和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排污收费方面,通过执行排污收费制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完善收费种类,使排污收费标准与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费用相协调。

4.3实现旅游循环经济的规划举措

科学的旅游规划可以遏制对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的盲目开发,杜绝不顾长远效益的竭泽而渔的愚蠢行为,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渐进有序、统一和可持续的状态下进行。应一律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一些很好的规划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比如同心圆规划模式:划定旅游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按同心圆由里向外划分出不同功能的区带,即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核心区不受任何人为干扰、保持原始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保护区的主体;缓冲区在一定程度上可受人为干扰,但仍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状态,缓冲带内可以允许少量的定居点,并能从事一定的但受严格限制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如物种人工繁殖等;过渡区是自然保护区与非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带。在过渡区内,可以从事一定的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等活动。此外,自然生态环境的监测、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文物古迹的修复及保存、特殊及专项旅游资源的维护等措施和方法都要进行规划。

4.4实现旅游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举措

旅游循环经济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的引导下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首先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引导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加强舆论监督;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村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及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最终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科学、善用生态规律发展循环经济的好风尚。

4.5实现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举措

基于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分析,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旅游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些循环经济技术主要是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再循环技术等。

4.5.1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技术

减量化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原则,它要求减少进入旅游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旅游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及经营阶段,都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对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等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为了实现资源需求的减量化,应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进入旅游生产与消费及旅游区开发建设过程的物质量,改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旅游商品方面,应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原料,具体体现在商品的體积小型化和轻量化,采用当地可再生原料,采用基于当地文化传统的制造及包装工艺。例如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主要染料来自板蓝根,体现了绿色制造的原则;傣族的竹筒饭、竹筒酒用竹子做器皿,体现了绿色包装的原则。在旅游交通方面,设计人力交通方式,如自行车、三轮车、轿子等;设计畜力交通方式,如马匹、大象、毛驴、牛车等骑乘;使用以清洁能源如电太阳能驱动的车辆等。在能源管理方面,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如云南等地旅游区采用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5],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太阳能辅助供电系统可为列车动力、照明灯提供电能,首都博物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量可满足馆内部分日常照明需求及安全设施的不间断用电需求[6]。青海西宁塔尔寺旅游区利用地热为5000m2的宾馆、10000m2的度假村及游泳池和理疗中心供热,节省了大量的费用[7],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采取梯级利用技术对地热水中的热资源、水资源及矿物资源合理利用,建成了南宫世界地热博览园、特种水产养殖中心、温泉垂钓中心、温泉水世界和温泉种植采摘基地。深圳东部华侨城利用风力发电提供电能,广东南澳风力发电场游览区是亚洲第一大海岛风电场,共安装来自国际最先进的自动风力机111台,蔚为壮观的风车阵耸立在南澳岛山巅,成为一处集观光、游览、科教于一体的高科技环保生态型旅游区。

4.5.2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再利用技术

再利用技术是指尽可能多次、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现有的产品和资源,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可以多次使用。例如在旅游区的规划开发阶段,再利用原则要求考虑到产品修复的简便性和易于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生态设计原则,增加景区旅游产品的使用时间。例如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个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粤东造船厂,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再利用技术还要求物品要尽可能地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缩小一次性用品的适用范围,减少用量,不要轻易丢弃,尽量利用废弃的原有材料服务新的功能,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使用可充电电池、布制手提袋、灌装瓶等。

4.5.3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再循环技术

再循环技术主要应用于终端控制,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将其再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并使其重新返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资源化通常包括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原级资源化是指废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次级资源化是指废物资源化后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8]。循环经济提倡将废物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相结合,充分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例如游泳、洗浴污水可用于冲厕、冲地,污染较严重的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经过处理后的水可作为中水回用。固体废物进行分類管理,确定哪些是可降解的,哪些是不可降解的,哪些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实施“分类—回收—处置—资源化”的方式。旅游区内的垃圾、落叶、残枝、杂草、人畜粪便、旅游饭店的生活垃圾、旅游餐饮企业的残余食品、剩饭菜等都可作为原料产生沼气,沼气可供照明,也可做燃料,还可用来取暖发电。沼气技术既处理了生活垃圾又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开支,而且原料丰富,技术简单,便于推广应用。

总之,走循环经济之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应积极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促进旅游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不同层面上将旅游开发、经营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形成旅游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建立、完善旅游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经济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等,是保障旅游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敏,李庆雷,张晓辉,李琼.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48~50.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5):130-132.

[4]王晓蓉,耿宝江.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96-98.

[5]侯海涛,陈日文,明庆忠.“6R”原则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6):49-52.

[6]朱菲,李庆雷,明庆忠.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22-724.

[7]杨卫波,施明恒.基于地热能利用的生态建筑能源技术[J].能源技术,2005,26(6)∶251-256.

[8]韩庆,利王军.关于循环经济3R原则优先顺序的理论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6,32(2):59-62.

猜你喜欢

实施旅游业构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人力资源管理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有效实施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