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营模式 激发畜牧活力
2013-04-29秦世华
秦世华
蜂蜜总产量全省第一、肉牛出栏量全省前三、生猪、蛋鸡规模养殖率全省前列、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全省第三、建成全省首家蜜蜂博物馆、跻身全省生猪行业五强、打造了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和规模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京山孔雀养殖基地……囊括2012年的这样一组数据,荆门市畜牧业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欣喜。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产业潜力、寻求突破路径,近年来,荆门畜牧兽医部门高擎“中国农谷”大旗,把握政策导向,构建创新平台,转变经营模式,实现了畜牧业从破题起步向纵深推进的阶段转换,使之成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最富活力的产业,由畜牧大市大步迈向畜牧强市。
一、扬优势: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建设生态畜牧、观光畜牧、科技畜牧“三大重点”,荆门“三大畜牧示范区”蓝图展现,即“中国农谷”核心区、“荆三角”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杨竹流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六大产业集群”:京山县以蛋鸡养殖为重点,打造“百亿畜禽产业”,建成“全国孔雀养殖第一县”;钟祥市突出生猪养殖及加工,建设20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争创“全省畜牧首强县市”;沙洋县借力肉牛种源优势,着力建设中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的肉牛产业园;东宝区立足山区特色,争创全省“现代肉羊示范区”;掇刀区着力做大生态野鸭养殖品牌;屈家岭管理区突出梅花鹿养殖特色,打造全省最大梅花鹿养殖基地。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各具特色,亮点鲜明。
——“荆三角”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荆三角”区域内现有7家万头猪场、158家千头猪场以及23家万只蛋鸡场。今年以来,“荆三角”区域共引进畜牧养殖投资3.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800万元,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户)23个,通过“四提供一回收”(提供鸭苗、技术、饲料和疫苗,回收产品)的模式吸引,新发展野鸭养殖户10户,新增饲养量5万只。畜牧部门在示范区内重点调度了三个畜牧业建设项目:一是沙洋县汉江牛业公司。该公司由荆门市科牧公司在原有育肥牛与秸秆加工基地(高阳基地)的基础上牵头组建而成,拟投资1.6亿元在马良镇王港村新建集母牛繁育、肉牛养殖、活牛交易、屠宰加工、饲料生产于一体的中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的肉牛产业园。公司专门聘请两位国家肉牛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大博导刘继军教授、华中农大博导郭爱珍教授)进行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设计。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70万元,建成1栋1.16万㎡(含运动场)的牛舍,购进西门塔尔母牛200多头,预计到年底将建成标准化牛舍8栋。6月6日,省政府调研组实地参观考察了该公司的建设进展,其发展模式和建设规模受到了调研组的高度肯定;二是湖北劲牛牧业公司。该公司2010年度被评为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今年,公司拟在沙洋县五里铺镇征地10亩,规划投资300万元,新建奶水牛展示馆、科研所,开展水牛奶研发等;三是湖北天越牧业公司。该公司是荆门市第一家万只肉羊养殖企业,也是全省最大的单体肉羊养殖场。公司将于今年8月前完成团林镇大同羊场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波尔和湖羊种羊3000只。同时,公司延伸产业链条,拟在团林镇鸦铺村征地200亩,招商引资1.2亿元,新建年屠宰10万只的肉羊加工厂,并开展羊肉精深加工,开发冷冻产品和休闲即食食品。
——“中国农谷”核心区。区域内现有千头猪场29家,其中万头猪场5家;有万只羊场1家;有万只蛋鸡场19家;20万只肉鸡场2家。今年以来,核心区共引进畜牧养殖投资2.28亿元,新(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户)6个。其中,湖北金旭农发公司投资建设的20万头良种猪生产基地目前已落实土地1152亩与规划,该公司还拟于永兴镇老柳河村建设30万吨饲料加工企业,占地6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已落实前期工作,开工在即。目前园区生猪、蛋鸡、梅花鹿三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齐头并进,发展良好。
——杨竹流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现有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64个、家禽规模养殖场30个,猪、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70%以上和80%。流域内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家,分别为德胜农贸万头生猪养殖场、彭墩青龙湖公司的蛋鸡场,省、市、县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有牌楼旺月、江山畜旺等10家。今年以来,区域共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户)5个,其中生猪养殖场3个,肉牛养殖场2个。畜牧部门通过督促区域内畜牧业重点项目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建设工程进展加快。
二、强服务:产业经营引大引强
“数量做多、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做强、链条做长、质量做精、防疫做实、服务做优”,是荆门畜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与理念,也是实现荆门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转变作风强服务,创新驱动促发展,荆门畜牧部门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创新”为推手,抓机遇,重引导,严督办,践诺理念,壮大产业,增强后劲,构筑起畜牧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抢抓引导服务。围绕“转作风、送科技、创业绩、促跨越”这一主题,全市畜牧系统深入开展“双百双包双联双争”服务活动,即选派百名干部及技术专家,对接服务百家畜牧企业(养殖户),1名县级干部包1个县(市、区),联系1家畜牧龙头企业,1名科级干部或技术专家包1个乡(镇),联系1个规模养殖场,激发全系统“争当技术标兵,争创一流业绩”的干事热情。今年,荆门畜牧业深受H7N9禽流感疫情和猪价低迷行情双重夹击,发展之艰巨前所未有。全市畜牧系统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通过引导养殖户调结构、转周期、定信心,迅速稳定了畜牧生产。截止目前,全市抢抓市场回暖机遇,引导养殖户填栏补笼生猪110万头、家禽1450万只、架子牛4.6万头、羊18万只。
强抓基地建设。五三陈湾、沙洋科牧、湖北青龙湖、天越牧业等一批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已建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养殖基地,畜牧部门在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把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扶强扶壮龙头企业,推进畜牧龙头企业扩规提速、上档升级,增强其开拓创新、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通过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通过以点带面,巩固提高,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让群众看得见,感受深,参与率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狠抓项目督办。坚持把重点项目作为产业发展支撑,严抓建设督办工作。通过市级着重抓龙头,培育畜牧业发展核心企业;县级着重抓引资,新建畜牧业加工优势企业;乡镇着重抓引导,打造畜禽养殖示范村(户),为全年畜牧业生产提质扩量夯实了基础。今年以来,共召开全市畜牧部门项目推进会3次,召开县(市、区)局长项目专题会4次,包联工作组共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的实际问题51个。争取部、省畜牧相关重点项目12个,涉及资金1760万元。
实抓产业升级。着力推进招商引资,采取政策招商、产业招商、服务招商等形式,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畜牧企业落户荆门;积极引导回归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向畜牧业转移,发展本土企业;巩固钟祥盘龙公司全省生猪行业五强地位,力争湖北神地今年进入全省家禽行业五强;着力创新组织形式,探索“家庭牧场”登记和管理模式,重点培育专业合作示范社和合作联社,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经营方式更加突出,产业化经营使得畜牧业活力显著增强。2012年,全省第一批禽产品生产生态养殖官方认证,荆门市包揽全部8个名额。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568家,辐射带动农户14.12万户;共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70家,新增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7个。多样化的畜产品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畜产品出口创汇实现突破性逆扬,市7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12年共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同比增13%。
三、保安全:畜牧发展健康运行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是畜牧兽医工作的关键。市畜牧兽医局突出规范化管理、精细化保障,全面提高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执行力。一方面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逐步在乡镇健全集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一方面推进科技创新,发挥“院士工作站”的科技引领作用,加大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新技术应用。扎实按照“六个不放松”(疫情监测不放松、养殖监管不放松、宰场消毒不放松、防疫值守不放松、正面宣传不放松、应急准备不放松)和“三个全覆盖”(区域、场所、品种)要求,落实“监检同步”,强化立体监管。全域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确保了六类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均达99%以上,全市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检测实现连续8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零检出。2012年荆门市代表全省接受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120批次,合格率100%,被省局表彰为“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先进单位”。
面对当前周边省市的H7N9禽流感疫情,市畜牧兽医局保持防控高压态势,严格检疫监管,强化疫情监测,落实应急保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不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同时,积极帮助养殖户正确研判形势,调整养殖周期和结构,推动全市禽类养殖生产稳步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荆门市畜牧兽医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