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探究
2013-04-29王文斌
王文斌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其接受情况也表现得参差不齐。分层教学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作了探讨。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 学生差异 教学环节 分层评价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取单一的备课、授课、作业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很难照顾全面。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使得优等生不能接受更多的知识,同时后进生又消化不了课堂所学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组织不同层次的测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作业时不仅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还要详细分析学生的差异,综合考虑教学过程,高效地推进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
一、综合分析学生差异,做好学生分层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不仅仅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分层,更要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做题的灵活性来分层,了解学生是实施分层教育的关键。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大致分为三层:一是学困生,他们的基础和智力较差,接受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中等生,即智力优秀但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智力一般但学习态度认真;三是优等生,智力好,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在此基础上要随时进行动态变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整,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这样的分层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局面,对后进生采用低起点,易入门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把教材内容分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后进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而对于优等生则鼓励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吃饱、吃好”,避免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实施分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差异,尽量考虑学生的自尊心,例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不按成绩安排座位,给学生创造互助互学的环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发挥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都能循序渐进地将数学学好,从而树立信心。
二、精心准备做好在教学中各环节的分层
分层教学主要落实在课堂上、作业和测试中,切实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在教学中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智能的差异,在提问、作业和测试上有所区别,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1.分层设问,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及推进教学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提问时,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让中下等生回答,使他们也有机会和老师进行交流,而针对优等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示范性回答,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回答,建立规范答题的典范,在思考方式上给其他学生一些启示;对于模仿性的回答,选择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强化记忆理解。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弧长和扇形的面积》时,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如弧长和扇形的特点,弧长和扇形的面积的相关公式。这样便于他们对弧长和扇形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就提问他们,有了扇形的面积怎么求半径,弧长和直径的关系等,让他们通过对图形或者公式的分析,从而对图形和公式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给每一个学生都有作答和表现的机会,而且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收获和有成就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2.分层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作业模式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每个学生留有的作业是相同的,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不端正。优等生会认为那些基础题没有挑战性,而基础差的学生对一些有难度的题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有时还会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我们通过分层作业的方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让作业也具有层次性,从题量上和题目的难易程度上有差异地布置作业。例如,学习了上面的弧长和扇形面积后,向后进生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题:已知圆心角和半径求弧长,已知圆心角和半径求扇形的面积;给中等生布置一些中等难度的题:运用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优等生布置一些思考性的题:根据扇形的面积探索圆锥面积的求法。
通过这样分层次的作业,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思考层面上,既有思维的跳跃,又不至于幅度很大,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跳一跳,摘桃子”,鼓励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又减轻了后进生的负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3.分层考试,增强学生的自信。
考试时对学生一段时期内学习情况的检测,也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手段之一。但是,学生不愿意考试,担心考不好得不到肯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考试,乐意考试呢?台湾一位数学老师就成功地利用分层考试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了考试,每次这位老师都会亲自发卷子,亲自收卷子,学生不知其中的奥秘。考试的内容令每个学生都很兴奋,都夸老师出的题刚好适合他的难度,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考试中,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大致地将卷子设计为A、B、C三类,A类试题是基础知识,主要针对一些概念和公式展开测试,题量少,难度系数控制在0.8左右;B类试题为中等难度题,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加深,给出的都是一般公式的变形和应用,难度系数在0.7左右;C类试题为难度题,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开放性,难度系数在0.6左右。针对不同的学生发不同的试卷,使学生都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题,及时地给学生以肯定,在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向高一层次迈进的决心和斗志。
三、及时总结,做好分层评价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测试,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也是数学知识的升华。所谓总结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后,正如布卢姆所说,要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评价教学理论。他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另外,课堂是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识,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及时纠正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提出不足的地方,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激励为辅,把握好学生的状态,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层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就需要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分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只要我们不断地研究谈论,结合实际,就一定能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广华.买施分层教学追求高效课堂[J].山东教育,2011(11).
[2]张小青.初中数学班级内分层教学的实践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8).
[3]邓丕猛.数学的宝剑——浅谈分层教学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