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2013-04-29于洪雁

考试周刊 2013年83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论语孔子

于洪雁

摘 要: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的“因材施教”;不分贫贱、富贵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的“有教无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启发式教育原则”。此外,还对教师提出了“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要求。文章通过对孔子及弟子对话的研究,重新审视其所体现的上述教育思想及对现今教育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教育思想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师者应当具备的品质不仅在孔子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为后世的师者做出了表率。孔子是古代教育思想及儒家思想的鼻祖和奠基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2]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教育思想,这在《论语》中有明确的体现。下面仅从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育原则等方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在当今教育现实下对教师的要求作简要阐述。

一、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3]他认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通过个别观察。了解个体差异,据其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论语·学而》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便民如成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4]孔子就是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具体情况作了不同的回答。

二、有教无类

何谓“有教无类”?具体是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在收纳弟子时不分贵贱、贫富、愚笨、勤懒、老少、国籍、美丑,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可以成为他的弟子。“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孔子认为,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说明了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说明了孔子胸怀的宽大能容和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对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启发式教育原则

《论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这是《论语》中有关启发式教育原则的经典论断。“愤”和“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和言辞上的表现,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愤”是对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了解其中某一部分的含义,而对问题的另一部分不是很清楚。这时学生就会急于弄清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那一部分,如果教师这时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以指点,学生就会有不同于平常的收获,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会很深刻,教学效果会非常好。“悱”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苦于找不到恰当合适的语言,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说不清楚,学生就会很着急,这时教师如果给学生指点则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没有急于表达自己说不清楚的思想,那么教师是不必告诉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施教的火候。

四、对教师的要求

为将自己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孔子对为师者提出了诸多要求,主要有:

(一)学而不厌

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的精神状态。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唯学乎!”他自称好学入了迷,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6]教师应重视自身修养、知识储备、个人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二)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教师以教为业,也要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上,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上。有的学生思想品格很差,起点很低,屡犯错误,孔子也不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他为什么能长期“诲人不倦”呢?他曾表白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7]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基础。

(三)温故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8]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温故知新”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夯实旧知识,才能不断扩大认识范围,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巩固旧知识和探索新知识,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因此,传承与发展缺一不可。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在教育方面有着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全面地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愈作品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

[2]陈柱.诸子概论[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33.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27.

[4]吴兆基.论语图文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3.

[5]冯友兰.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4.

[6]吴兆基.论语图文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2.

[7]吴兆基.论语图文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89.

[8]曾琦云.每日论语[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8.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