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学生预习习惯的思考
2013-04-29黄芳岸
黄芳岸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真预习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思想准备,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我在一年前接手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听原来的班主任说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好,学习习惯也比较好。于是,教学第一课《观潮》前,我兴致勃勃地布置了一项作业——预习,哪知我刚刚在黑板上写完“作业:预习第一课”,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就这一题?”我随口应道:“是啊。”随即就有几个学生欢呼起来:“耶!容易!”我写上了预习要求后就满心欢喜地下课了。第二天上课,我直接进入交流展示的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想针对学生的学案来调控课堂教学。我抽了3名学生朗读课文,结果他们不是读漏字,就是读错字,或者读得不够流畅。我很纳闷地问他们以前是怎么预习的,他们众说纷纭,我只好在班上检查,发现全班只有六七名学生做到遇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工具书,其余的都是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至于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说自己读了两遍,有4个学困生根本就不读,更不用说认真预习,写读书笔记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农村,父母很少系统地引导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预习这样看起来不是作业的作业,就更引不起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了。所以,很多学生只是应付地完成作业。通过这件事,我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当务之急。养成好习惯,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让“读、画、查、思、摘”同步进行。现在我就谈谈我在预习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以课例引导,教给预习方法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的起始阶段,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掌握反复读课文的多重方式:(1)自由读,自学生字新词;(2)轻声朗读,读懂课文的大概内容,读懂课文所表达的中心;(3)大声朗读,读出你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4)默读,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写你的体会或感悟,找出你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我还安排了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如对人教版《观潮》一课的要求:一是初读课文后自学,会写“潮、称、盐”等13个生字,不会的字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并在文中圈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读几遍;掌握“罩、屹、鼎、沸、贯、崩、恢”7个生字的读音。二是读懂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是钱塘江来潮时的壮观景象,指导学生运用“▲、○、●、△”等符号,圈画出读懂的词句,或不理解的生词、语句。三是用“~~、﹍﹍”画出精彩的语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以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的第二题为例,“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个句子描写得具体形象,我指导学生依照这个句子,用“__”从课文中画出类似的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体会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四是引导学生背诵、摘抄,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积累下来,如“宽阔、人声鼎沸、齐头并进、山崩地裂、风平浪静、风号浪吼”等。俗话说“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用心记忆,能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发现学生逐渐喜欢上语文课,在课堂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会了带着问题听课。大部分学生上课专心了,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踊跃举手发言,有时还敢于质疑老师。
二、了解学情,预设预习内容
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好学案分析。首先,我对全班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测评调查,然后把他们分为若干个小组,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预设预习内容。如我教过的一个班有34人,按照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把学生分为3个层次:A、B、C,在安排座位时,把学习能力相仿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A层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脑筋灵活、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优等生。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需开动脑筋才能完成的开拓性作业,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B层是中等水平的学生,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C层是一些学困生,我布置给他们的是一些相对容易的作业,如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注音,摘抄好词好句,从课文中画出能表现中心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当然,在课堂提问中,我还适当地给每一组的代表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通过教师的肯定、同学们的赞扬,体会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重视感情投资,使预习更有效
重视感情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使预习的效果更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只有对预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喜欢语文课,喜欢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创新,进而融入文本,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每一课的预习作业中,除了一些预习常规要求之外,我总要提出一些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在课前呈现给部分学生,使他们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在课堂教学中,我有针对地提问那些优等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我还常常采用“会的高举手,不会的平举手”的方法,引导学困生投入情感,鼓励他们课前认真预习,争取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我教过的一个班中,有一位男生基础较差,平时老是记不住生字词,每次布置预习时,我都要求他在课前查、读、记生字词,初步记下生字的音、形、义。在课堂上,我发现他几次想举手却又犹豫地放下,于是,我就偷偷地对他说:“没关系,你尽管举手,会的你高高举起你的左手,不会的你就举起你的右手,这样老师就知道什么时候提问你了。”经过我的精心策划,他都能按要求回答,他回答后,我会让全班同学给予他掌声。渐渐地,他变了,每次的预习作业,他都能按时完成,课堂上也能专心听课,还勇敢地一次次举起手来回答问题。同时,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了,他变得开朗起来。就这样,他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随之提高。听说上了初中、高中以后,他的自学能力更强了。
四、增强预习的通融性,培养预习的兴趣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生活单调,可读的课外书有限,还有一些家务活要做,他们不可能总按老師的要求来预习。一些略读课文,从导读中往往能看出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我要求尖子生看一看并想一想导读,按要求来预习。对大部分学生,我则要求他们预习生字新词。勤动笔仿写文中的好词、生动的句子,摘抄优美的段落,多背诵课文是最好的预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认真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只要教师们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一定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特别是对可塑性强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