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2013-04-29欧海莲
欧海莲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之关系的精彩描述。众所周知,生活和生产实际是数学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展示数学魅力的关键所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中特别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知识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作坚实的铺垫,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一、从生活实例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设计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事例,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工作效率”不容易理解,我就在课前带学生到电脑教室举行了一场打字比赛,到教学新课时,联系打字比赛的活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学生也懂得这一组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增长生活经验。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教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
比如说,在教学“体积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回想:如果在家里浴缸装满了水,人坐进浴缸洗澡,浴缸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家都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往瓶子里放石头就能喝到水?启发学生说出:水被人挤出来,被石头挤上去,水的位置被人或石头占去了。由此得出:水、石头、人等物体都占有空间。再让学生去摸摸身边形状不同、大小不一样的物体,感知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最后让学生从这些生活表象中提炼概括出数学知识——体积的概念。
三、创设生活情景,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体现在:当学生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又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生活应用价值。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素材,能启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问题的答案。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画圆、剪圆、折圆,然后启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什么叫圆心?什么叫半径、直径?半径、直径有几条?生活中哪里有圆?哪里有圆心?哪里有半径、直径?……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身边息息相关的数学,加深对所学习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
四、捕捉“生活现象”,感受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说,从自己的位置走到讲台有几种路线?哪种走法路线最短?有谁知道我们所乘坐的飞机,为什么能很快地到达目的地吗?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身边发生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五、运用数学,体会生活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体现数学的价值。要把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余数的认识”后让学生算算“20人去划船,每条船坐3人,至少要几条船?”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的问题;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帮助小区物业办公室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分摊的电费;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的新年红包放到银行存储,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等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一切可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