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语文课堂自学的火花
2013-04-29魏敏
魏敏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的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他们的方法,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自学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绝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素质。
一、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快乐的意识形态,它能促进学生去探寻,去思考。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另一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求,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贵有疑,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一边读一边想,重点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问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教《和谁比本领》时,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提问:“谁和谁比本领?为什么要比本领?怎样比?比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的问题来提问,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读课文,很快就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再如,教《晚上的“太阳”》时,我启发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太阳”和引号,使学生对题目中的矛盾产生好奇,经过反复读课文和小组议论,最终弄明白课文想表达的意思。我认为质疑问难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在阅读课文时,要抓住文章的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生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需求,“要我学”转变为了“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二、快乐释疑,树立信心
语文课堂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变“师说生听”为“生说生解”。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等方式充实自己,还让他们自己读课文、提问题,再从反复的阅读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对在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树立起自学的信心。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对浅显的问题,教师可以个别点拨;对普遍性的难题,教师可以组织集体研讨,点拨讲解;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对需具体分析的问题,教师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层层剥离,启发学生思考,揭开谜底。
三、立体思考,归纳方法
学生应如何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学,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如教学《学棋》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分析人物的动作,观察人物的外貌,倾听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用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专心致志才是学习的最好方法;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特点的方法: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
再如《猴子种果树》,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怎样种”、“种好了吗”这两个问题去读。通过学习,学生明白对叙事类的文章,要抓住事情的发展过程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
很多课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内容接近,格式相似,教师可精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其他各段。如课文《蚕姑娘》,我先精讲第二段,让学生了解蚕变化的第一个过程;接着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后一段,再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弄清楚蚕变化的第二个过程;最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后两段,学生都完成得很好。
教师要培养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的习惯,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发现问题和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听说读写,培养习惯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我经常与班级里的学生谈自学的好处,让他们从意识深处知道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重要性。同时,我将这样的习惯培养贯穿于每节课的教学中,穿插在平时的听说读写训练中,持之以恒,直到习惯养成。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按二年级教材教给我们的读书名言“读书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去做。“心到”就是要做到集中注意力边读书边思考。“手到”要求学生学会用字典,边读书边标注,写写画画,进行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沉香救母》时,为了突出沉香内心的情感及沉香历尽千辛万苦救母的两个重点片段,在学习沉香与爸爸对话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思考:沉香为什么要再三追问?爸爸为什么不说?爸爸心里在想什么?沉香为什么要默默攥紧了拳头?学生通过看图思考,逐步体会到沉香当时内心的气愤与痛苦。从沉香与爸爸的对话中,学生可以看出沉香营救母亲的困难与艰险,我们可以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种条件下,只有8歲的沉香为什么能这样做呢?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从沉香的行动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只是一心想解救妈妈,让爸爸与妈妈团圆。通过教学,沉香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事的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想,心到、眼到、口到。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只教给学生自学的技巧,应全方位地改造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只重学习方式的改变的教育,而是一种从个体心智世界中诱导出能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