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评述

2013-04-29李雅娟

考试周刊 2013年85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李雅娟

摘 要: 在从语类研究方法和研究性质等方面对1980至2012年间有关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材料统计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未来此类研究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 英汉语篇 衔接手段 对比研究

1. 引言

随着语篇分析的发展,一些学者对作为语篇两个最主要特征之一的衔接手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此类研究。研究表明,语言的不同会影响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因此,研究两种语言的语篇衔接手段,并进行对比研究就具有实际意义,比如了解两种语言衔接手段使用的异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人类大脑的秘密、提高英汉翻译质量、帮助中国学生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等。本文对1980年以来的论文、专著进行统计整理,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发展提出几点意见,供学者、同仁参考。

2.著述语言语类统计分析

从总体上看,语料较为丰富,涉及文学、科技、新闻、商业、政治等。可是仔细分析,可见一半以上的著述使用的是文学语料,共53篇(部),占55%;使用科技、新闻、商业、政治语料的有8篇,占8%,没有专著;使用混合语料的有35篇(部),占37%。不同体裁的语料使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除去专著中混合语料的8篇(部),论文中使用混合语料的有27篇,占28%,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因为所收集的资料中使用混合语料的论文多采用演绎的方法,即给出结论,然后加以例证。可是,李瑞华认为“要想真正使对比研究成果有科学性,真实地描述并解释两种语言的异同,用归纳法比演绎法更适宜”[1],因为这样能避免削足适履的做法。此外,我们收集的著述全部采用的书面语料或夹杂部分口语语料,没有著述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真正口语语料中的衔接手段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

3.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比较常见的两种方法是定性和定量,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手段。在我们收集的资料中,定性研究的论著有80篇(部),占83%,定量研究14篇(部),占15%,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只有2篇,占2%。这显示出在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领域,定性研究仍然占绝大多数,虽然有的学者也采取定量研究,但是数量很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初露端倪,可是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研究方法依据研究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就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而言,对比的目的之一是要找出两种语言在语篇层次上使用衔接的异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出衔接手段在两种不同语言使用程度上的差别。在我们所收集的资料中,绝大多数定性研究的著述只说明一种衔接手段在一种语言中出现频率比另一种语言中高的结论,没有具体指出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印象式、感觉型”的结论或人云亦云的做法应得以彻底的改变。[2]

4.研究性质统计分析

就研究性质而言,一般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还有二者相结合。在所收集到的著述中,对理论的探讨有72篇(部),占75%,应用研究为11篇(部),占11%,二者结合的研究仅13篇(部),占14%,总体上还是偏重理论(期刊论文尤其如此),在结尾指出理论研究的启示。这样做还是说得过去的,因为一篇论文在有限的篇幅内既有理论又结合实践是不太现实的。在大篇幅的专著中,有对理论的探讨,有对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探讨,还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势头是好的,但是数量依然较少,这方面的著述应当加强,比如说衔接手段的使用究竟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促使教学、翻译及语篇分析等。

5.衔接本身及其相关研究统计分析

与衔接的相关研究在此指对衔接手段(如省略、替代等)的功能,指示照应的可及性、空间指示语的主观性探讨等,而对衔接本身的研究不涉及。经过笔者统计,关于衔接本身的研究有85篇,占85%,相关研究只有15篇,占15%,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全部由对比语言学的知名学者许余龙,功能语言学研究学者朱永生、苗兴伟等和语义学研究者吴一安等著成。在中国,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出现的比功能主义早,前者最明显的影响是在外语教学方面,盛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功能主义在欧洲出现比较早,但是其集大成者的Halliday的《功能语法导轮》于1985才年问世,到1988年由胡壮麟、朱永生和张德禄三位学者系统介绍。虽然现在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语言学派并存,但是由于功能语言学较难懂加之形式主义的持久影响,大多数学者仍然偏向研究语言本身。

由于形式主义显而易见的缺陷,而功能主义对语言学研究的新的视角,加之语篇衔接手段与功能语法的联系,学者们开始从研究其本身转向功能或其他相关研究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研究的数量依然很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6.对造成衔接手段差异原因统计分析

不管是吕叔湘先生给杨自俭和李瑞华编的论文集《英汉语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还是杨自俭2000年给对比语言学所下的定义,都提出了对比语言学应该对两种某一现象的异同原因进行探讨。通过统计,只有34篇著述对造成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的异同原因进行探讨,占35%,而占65%的著述没有这样做。一方面,因为“共性与差异是事实,而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因素显得扑朔迷离,似乎很难找出与现象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3],另一方面,因为一些期刊论文对理论探讨之后,受期刊投稿字数限制不得不匆匆收尾;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些论文或专著侧重应用,对理论稍加介绍之后,便直奔主题,对原因的探讨就略去了。我们应尽可能多地探讨语篇衔接手段异同背后的原因,这一方面符合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要求,另一方面知道造成异同的原因能加深对应用的理解。

7.进行深入研究的建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总体是乐观的,学者们采取各种方法,涉及各个层面。但是以下七个问题仍值得该领域研究学者的注意:

(1)除了文学外,还应加强如科技、新闻、政治、商业、法律、学术等语类的对比,以期归纳出两种语言各种语类语料使用衔接手段的共性。此外,除了书面语语料研究外,还应对两种语言的各种语类口语语料进行研究。

(2)加强定量研究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研究,不能人云亦云,要拿出数据支持结论。

(3)除了对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外,还要研究如何把成果应用于具体的领域,即研究理论如何过渡到实践中,而不要仅仅在文后给出启示。

(4)不要局限于衔接手段本身的对比研究,加强对与衔接手段相关的对比研究。

(5)除了继续挖掘两种语言衔接手段异同外,还应加强对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的探讨。

(6)缩小研究的层面,如专门就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层面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专门就句内或句际的部分或全部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

(7)密切关注英、汉语衔接理论的发展,不只要盯住韩礼德和哈桑的模式及韩礼德在1985和1994年的修订模式(椐苗兴伟报道,目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第三版已在国外出版),还要吸收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和刘汝山等学者对衔接理论的拓展。

8.结语

本文在对所收集到的有关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总体上这方面的研究成绩是卓著的,但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一一指出并分析原因,就该这种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七条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编者小记[A].载于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林大津.论英汉语对比研究的方法和途径[A].载于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36-41.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的演奏与美学特色比较研究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