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教学实践及反思
2013-04-29侯占权王翠华
侯占权 王翠华
“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在教师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活动,得出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以下笔者将以六年级下册第五课《落叶总是背朝天》课堂教学为例,浅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方法及进行反思。
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地上的落叶哪一面朝天的多呢?”
生1:“正面朝天的多。”(举手同意的超过半数)
生2:“背面朝天的多。”(举手同意的不足一半)
2. 小结:以“落叶总是x面朝天”为题,展开一次研究活动。
(二) 选择方法
师:“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生1:“采用‘文献检索法,上网一搜就全知道了。”
生2:“采用‘观察法,校园到处是落叶,出去看看就明白了。”
师:“那好,我们马上到校园的树下观察树叶落地的情况。”
第二步:实地观察,激发探究欲望
(一)观察与发现:柳树下,学生纷纷弯下腰认真观察树叶。
生(兴奋地):“老师,我们猜想对了,落叶背朝天的多。”
师:“同学们,再到杨树下面观察观察。”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奔过去,观察的结果还是背朝天的多。
(二)质疑与探究:同学们按捺不住地向老师提问。
生1:“老师,落叶为什么背朝天的多啊?所有的落葉都是这样的吗?”
生2:“野外的落叶也是背朝天的多吗?”
师:“想知道答案,打开书第22页一看便知道了。”
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边看边议论。
第三步: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一)汇报、交流
生1:“老师,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树的叶子虽然很薄,但内部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正面是排列紧密的栅栏组织,背面是排列稀疏带有小毛孔的 海绵结构。到了秋天,水分慢慢的蒸发,这时,叶子的正面比背面沉,落地后自然是沉的一面(正面)先着地,背面也就朝天了。”
有几个同学表示赞同,但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调查预案。
(二)直观认识,深入探究:
教师请学生观看(播放课件2)降落伞下落过程视频(伞轻人重,人先落地),并使用简笔画图示,引导学生明白重力这一自然规律。
(三)得出结论:
落叶总是背朝天,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四)撰写研究报告:
每个小组补充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五)总结研究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本次活动的过程:首先,我们通过看大屏幕提出了问题;然后进行了猜想;紧接着选择了用观察法对我们的猜想加以验证,并记录了观察的数据和现象;再通过对数据和现象的研究分析得出了结论,并补充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即:“提出问题—猜想—观察法—记录数据和现象—研究分析—结论—研究报告。”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做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基本方法、步骤去体验、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这些研究方法。
第四步:活动拓展
师:“按照自然规律,落叶都应背朝天。那为什么还有面朝天的呢?”
生1:“落叶下落时撞击到什么东西上它就翻过去了。”
生2:“也可能是被风吹的。”
师:“老师留下一个任务,请同学们留意一下身边的自然现象,选一个课题进行探究,看看你们能否发现其他自然规律。例如:‘叶子的颜色为何不一致‘叶子周边为什么会有锯齿等。”
反思
“研究性学习活动”虽然是“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但终究属于“学习活动”,一、仍然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二、不能用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严格要求或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三、活动不能走过场,防止教师或部分学生做演示,其他同学当观众的现象出现,必须全员参与;四、一定要让学生在研究学习活动过程中,了解、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