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肯”,还原品德教学生命的张力

2013-04-29蒋秋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拖拉品德塑料

蒋秋华

半肯,出自禅语,意思是对所持的观点不全部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不盲目推崇,也不拒之千里。善思,善辩,善疑,善问,“肯”可肯之物,“肯”有价之物。融入现代社会,半肯所呈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永恒的教学理念。当“半肯”理念走入我们的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现成的权威理论,对所讲授的内容、观点等不是全部认可,更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持质疑的态度。当“半肯”理念走入品德课堂,关注的是生命的成长过程,与品德课程所提倡的活动体验,所追求的品德形成,所向往的能力发展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

一、培养思辨的能力

品德课程强调的是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人的成长过程是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升华,日趋成熟。而矛盾冲突的过程,需要思辨。生活中不乏种种诱惑,各种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观,这更需要培养思辨的能力。有时教育的功利催生了学生只会接受的拿来主义倾向,不断摧残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因其有思想,能辨别,能自主选择,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品德教学在培养大写的“人”的时候,就不能忽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品德教学,很多时候都会表达了一个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有时就是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五年级品德教材《走出深重的灾难》一单元中,就涉及大量的日军侵华行为,《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就是一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特别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南京大屠杀事件,让惨痛的历史事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很多老师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通过大量的图片播放,通过故事的补充介绍,通过视频的直接渲染,激起了学生内心深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学生义愤填膺的慷慨陈词,激昂动情的内心吐露似乎是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是,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样处理教学是不是就显得过犹不及了呢?对待历史,我们应该将残酷的侵略者与普通的百姓区别,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我们需要仇恨的是那些惨无人道的侵略者,而不包括那些无辜善良的人们。如果能够从思辨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对待这篇教材时就不会“越位”,学生学习这篇教材时就不会“偏颇”,在这里,如果能够始终抱有一种半信半疑的“半肯”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查询、访问、阅读等多种途径完善自己对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认识,在思辨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历史。

品德课需要思辨,思辨能让教师透过材料的表面直抵本质,思辨能让学生透过现象获得处世的真谛,思辨让课堂在“半肯”理念的引领下精彩、纯净。

二、彰显慢成的魅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品德的形成更是需要文火熬制,这里所说的慢成是指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借助品德教学,允许部分习惯养成的先行,允许部分滞后,慢慢推进,最终达到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可以有先后,可以有缓急,而不是能急功近利,不是一蹴而就。这样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也易于品德的形成。

品德教材上有许多的习惯养成篇目,有自我成长系列的,有生活习惯方面的,有遵守社会秩序系列等。例如二年级的《做事不拖拉》一课,主要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事情喜欢拖拖拉拉展开,极有现实意义。设计教学时,很多老师会想法设法地让小朋友发现拖拉的危害性,也会多种途径地教给学生不拖拉的方法,课堂看起来实实在在,很有针对性,学生也是兴味盎然。但是,只要稍加考虑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习惯的养成难道只要一堂课吗?只要稍加留意就更能发现,课堂与生活的脱节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习惯培养书面化、口号化,似乎一蹴而就,实则过眼云烟。有一位教师在上述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把做事不拖拉的习惯细化了,分成多类,例如穿衣、吃饭如何不拖拉,读书、作业如何不拖拉等,并且给学生设计了一张分好类别的表格,要求学生在自己达到要求后就在相应的达标栏内做上记号。这样的教学设计给认知留下通道,给心灵留出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目标意识,又不是一劳永逸,既照顾全面性,又极有层次性。学生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逐步完善,不断提升。

本着“半肯”的宗旨,我们可以让品德教学更好地与生活的接轨,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我想要,我能要》、《父母的疼爱》等可以利用家校合力,共同督促;与社会生活有关联的,如《不说话的朋友》、《 在公共汽车上》、《绿色小卫士》等,可以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社区等机构携手共管,让品德的形成真正融入社会,真正深入人心。

品德培养需要慢成,慢成是一种心态,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慢成是一种经历,能经受起岁月的省察,慢成让品德教学趋向生活,趋于完善。

三、塑造质疑的风度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现在的很多课堂上,我们欣赏到的是教师精心的设计,诗意的语言,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很多时候,学生都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行进。老师在备课时也总是唯恐遗落了某一处重点环节,所以事无巨细,一一落实。却不料,就在这样的全面精心的准备下,却很少给学生留有自由的空间,很少再能看到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一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文,无疑可质;一部分学生由于心存顾虑,不敢质疑;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堂上時间紧迫,没有质疑的机会。这种质疑能力的缺失,也减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进入一个“听话”却“无语”的怪圈。

品德存在于学生的素养中,我们的教学目的一定不是简单地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一定不能缺少了质疑、创新的能力。因此,品德教学就不能墨守成规,在学生质疑能力退化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地去激发与培养。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从关注塑料惠及我们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发现塑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学生们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确实沉浸在塑料的世界中感叹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极少有学生能够想到它还存在弊端,也极少有学生能够主动质疑塑料的完美无缺,于是很多教师就会顺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去引导,通过播放图片,出示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发现原来塑料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污染,应该合理利用。这样的过程,教师都在牵着学生走,学生中规中矩,一次次有恍然大悟的神情,却一次次丧失了质疑的能力。但也有教师,在上这课时就减少了自己的语言,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塑料带来的福音后,抛出了一句话:“有人说,塑料是二十一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在学生思维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自然产生质疑,然后就会去探究,去发现。在似是而非的颠覆中不仅仅习得知识,而且培养质疑了能力。

细细琢磨,品德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质疑的点,如,教材中大量的留白部分,各种观点的矛盾冲突部分,一些学生初识的概念部分,都是质疑的原点,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紧扣“半肯”的教学理念,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利用品德教学的阵地,让学生在是与否的对流冲击中培养质疑的能力,塑造质疑的风度。

四、结语

肯一半,疑一半;疑一半,思一半;思一半,学一半;学一半,长一半。半肯,融进教学,融进生活,融进生命,它需要一种勇气,敢于质疑的勇气;也需要一种能力,一种能辨善思的能力;还需要一种意识,一种创新超越的意识。而这些,运用到品德课堂上,则能恰到好处地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感受,让品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还原生命的张力。

(责编 施夏珍)

猜你喜欢

拖拉品德塑料
拒绝拖拉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你是“拖拉王”吗
怎样才能不拖拉
自我管理让拖拉变高效
塑料也高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塑料
品德
塑料和聚合物的超声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