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2013-04-29张生福
张生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数学的学习,学生的成绩更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顺应新课程的要求,对造成学困生学习水平低下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小学低段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学困生受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没有人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毅力。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放任自流;有的家长不同意老师的做法,不正确引导、教育孩子。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满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苛刻,使孩子背负过大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家庭因素的存在,使学生或脆弱或抵触或懒惰,数学学习成绩低下。
2.教师因素
教学本是一项很讲策略的工作,但有的老师却不注重方法,靠拼时间、押作业、常训斥来提高教学成绩。拼时间型的老师为了成绩可谓兢兢业业、起早贪黑,恨不得将所有时间归为己用,剥夺了学生课堂内外的时间,使学生苦不堪言,对学校望而生畏,家长也满腹苦水。押作业型的老师,布置作业不分层,高标准,严要求,一刀切,还给学困生加码,错一罚十。常训斥型的老师缺乏耐心,整天板着脸气呼呼的,看不到学生的差异,不管哪个学生只要有不会或做错的题,就会连珠炮般地一顿呵斥,学生有问题求教时甚至挖苦他们,给他们白眼。这样不仅增加了学困生的学习负担,还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消磨了他们对数学本来就不高的兴趣,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成绩每况愈下,越抓越差。有的老师教学能力欠缺,授课时忽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学没有节奏,速度过快,不注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难点不突出;还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持混日子的态度,授课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流于形式,检查、批阅不到位,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对症下药。凡此种种催生了大量的学困生。对数学这门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的学科而言,旧知识一旦欠缺,势必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而学生一旦沦为学困生,往往会恶性循环,每况愈下,甚至成为终身之困。
3.自身因素
个人原因是学困生产生的关键因素,低年段的学困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智力不高,这样的学生表现为反应迟钝,观察、思考、记忆、认知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同学差,做题困难,错误较多。②方法不当。这样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在解题的过程中多选择程式化与模式化的解题方式,不会融会贯通,不会举一反三,常生搬硬套,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③学习习惯较差。学困生中这样的學生占较大比例,他们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听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有的虽天资聪慧但生性懒惰,不爱动脑、动手,上课时假装学习,抄袭或不交作业的情况很多;有的比较孤僻,上课时一言不发,很少和同学、老师交流和讨论,也不参与互动,遇到不会的题则装在心里;有的贪玩、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难以集中,上课时常常心游神离。习惯差影响了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止步不前。
二、提高学困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措施
1.把握学困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提升学习兴趣
只要适当引导,绝大多数学困生还是比较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的,但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如果遇到挫折、失败或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就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为此,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①快乐性原则。选择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②需求性原则。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应创设与小学生生活需求直接相关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支持、鼓励、吸引他们多与同学交流、学习,以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2.以知识经验为起点,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小学低段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因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不同的学困生所存在的知识断层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我们要把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找准知识的增长点。如三年级有一道计算周长的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比宽多3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困生在解答该题时比较吃力,原因是在一年级时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个知识点学得不扎实。当时他们或许知道这个多那个少,却无法正确说出这个比哪个多,或者这个比哪个少。明白了这一点,在学生做此题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哪个长、哪个短、短多少,再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课桌面感受长与宽的关系或试着画图,最后再回到计算周长的问题上。通过与生活实践或已有经验的有效结合,学生解答该类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3.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困生的潜能
学困生转化的重点在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需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分层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分层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以技能训练、课堂提问的方式,设置相应的内容层次及内容梯度。如在讲到加减运算的内容时,教师可将例题分成3种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以下运算公式:①65-43+35-7;②65-43+35;③ 65+35-43。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求A、B层次的学生掌握题型①、②,让C层次的学生掌握题型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对应的题型,促使他们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困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可引入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让他们自主探究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要这样分。通过团体协作与教师的指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出了分类的方法及依据,加深了对该知识的理解,心智得到了提升,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4.家庭与学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对部分学困生而言,学习成绩低下与家庭因素是分不开的。为此,家长应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与学校配合,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与学习心理的引导,使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测试,并组织相应的亲子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学困生,对学困生数学成绩低下的原因进行认真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切实提升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水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