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透明还是要“脱”名?

2013-04-29伊扎特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阿拉伯人阿拉伯

伊扎特

1997年7月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守在电视机前的阿拉伯国家的孩子们正在欢喜地等待收看他们喜爱的儿童节目,可电视上突然出现的画面让一旁的家长们手足无措。原来负责电视转播的一家法国电视频道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失误,把为太平洋地区观众制作的色情片《葡萄牙私人俱乐部》播放给了中东的观众,根据当时的统计,大概有3300万中东观众收看了这一节目。

阿拉伯人当然不能原谅这样的失误,不久这家法国机构便被扫地出门,从而为阿拉伯通讯组织的卫星腾出了一个珍贵的波段。3个月后,一家年轻的阿拉伯媒体填补了这个空缺,并开始真正地逐渐在技术上与其他卫星频道平起平坐,这个年轻的媒体就是半岛电视台。

这不是什么广告或者软文,我只想通過这样一个故事引出我在观察中国媒体时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我一直敬重的机构,在面向阿拉伯受众的宣传当中,可以说“不择手段”。

在一些中国门户网站的阿拉伯语版页面上(在中国拥有阿语版网站的媒体并不多),正在发生着的现象足以令一个普通的阿拉伯人义愤填膺:打开网页,在零星的文章下面充斥着清凉的泳装美女图集,在这些勉强正常的图集当中,还有不少尺度更大的,有的只是在性感美女的敏感部位PS了一颗小星星,而大多数这样的图片都标上了“独家”的字样,以表达这样“诱人”的图片是专门花钱买给阿拉伯朋友的。

据说这些照片确实提高了他们的点击量,但蒙羞的却不一定是那些点击它的人。在中国近三十年,我知道这些敏感的照片绝不会出现在这些媒体的中文、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韩语以及俄语的网站上,当然,也许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古老的《六度集经》里讲过一个“裸人国”的故事,说有兄弟俩来到一个国家经商,这里的人都不穿衣裳。弟弟懂得了入乡随俗,认为心正则身清,裸与不裸无关道德,便与民同裸,很快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和他们打成一片;而哥哥坚持礼教,不但不裸,还总是指责当地人的不对。等到兄弟两人准备动身回国时,裸人国的民众热情地跑来为弟弟送行,对哥哥却都骂不绝口。

这样的结果不难料到,只是在今天还能犯下同样的错误,着实让人匪夷所思。不穿衣服既不是中国文化又不是阿拉伯文化,这样的图片能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照片中的姑娘大多是外国人。除此之外,他们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当出现少儿不宜的内容时,应该对访问者进行必要的提示并要求其对自己的年龄进行判断。

尽管如开头1997年那一幕不会再重演,但上面说到的这些媒体在阿拉伯世界的公信力几何,就不得不打个问号了。没有哪个正常的网站希望自己在受众心目中被定位为黄色网站,也没有哪个正常的网站会让家长担心孩子们有没有一不小心打开了他们的网页。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都是被西方媒体故意丑化的受害者,一方以长城、自行车、冷峻的武警为不变的标识,另一方则被形容为骑着骆驼的落后民族,或绑着炸药的恐怖分子。中国媒体并没有担负着把西方文化介绍给阿拉伯人的责任,也不需要在那儿掀起一场比基尼革命,双方最欠缺的是对彼此的直接了解。直到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认识仅停留在可以娶4个老婆上(这种传统早已被大多数现代阿拉伯人摒弃),这就如同阿拉伯人还在问“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留着长辫子”。

早在2009年,就有新闻称中国要斥资450亿人民币打造一个类似于半岛电视台和CNN的24小时英语新闻频道,并推动它的主要媒体机构向国际扩张,以改善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我不知道这项计划目前进展得怎样了,但就在不久前我学会了一句受用的名言——“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阿拉伯
阿拉伯人
欧盟在阿拉伯国家卫星导航推进历程与实践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在华阿拉伯人新媒体使用习惯实证调研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与斯瓦希里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