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没人敢管BBC?

2013-04-29曹劼

世界博览 2013年9期
关键词:撒切尔洛克邮件

曹劼

尽管争议声不止,英国广播公司(BBC)还是在4月15日坚持播放了王牌新闻调查节目《广角镜》的“暗访朝鲜”专题。但这次,英国人关心的根本不是“朝鲜人究竟如何生活”,因为BBC利用英国高校学术访问的机会,将采访团队混入学生代表团,这样的做法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BBC在明星主持萨维尔性丑闻被曝光后,又一次引发争议。一旦BBC的记者身份暴露,身在朝鲜的所有学生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英国人想知道,为什么没人能管得住BBC?其实,难管的英国媒体岂止BBC一家?媒体监管的话题虽被一提再提,但最后英国当局手中的惩治大棒总是高举轻落。

BBC记者混入学生代表团到朝鲜暗访

BBC的《广角镜》记者斯威尼假扮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参与赴朝交流团,他的真实目的是在朝鲜进行暗访。这期节目虽最终按时播出,但播映之前就遭到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生们的强烈抗议。

该校学生会总干事彼得斯·戴说,学生们认为BBC无权把学生置于险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卡尔霍恩也通过社交网站对外界表态说,BBC的采访不但让学生面临危险,而且没能获取任何新信息,看见的不过是朝鲜希望游客看到的表面现象。

但BBC的新闻节目负责人托马斯回应道,该媒体在整个采访安排中,并没有向同行学生隐瞒记者的身份,瞒着的只有朝鲜政府。

英国《卫报》揭露说,这次前往朝鲜的一共有10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刚满18岁。BBC的确在出发前告知学生会有一名记者假扮教授随行,但学生们都以为是一位报纸记者,而没想到这名记者来自BBC。此外,当一行人到了北京准备转机去平壤时,除斯威尼外,访问团里又悄悄地混进来2名BBC的采访人员。

斯威尼共花了8天时间深入朝鲜进行暗访。据说,斯威尼能参加这次学术访问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的妻子正是组织访问的主要负责人。

面对外界对其“报道毫无操守底限”的批评,BBC新闻节目负责人托马斯说,朝鲜是全世界最集权的国家之一,而且正威胁要在朝鲜半岛发起核战争。“为了公众利益,制作和播出这一节目都有充分理由。”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却认为,虽然学院完全支持新闻调查视公众利益为先的原则,也赞扬记者在险要世道中的工作,“但不能纵容以学院之名、借学生之名来包庇这种行动。”此外,英国高校联合组织“大学英国”也批评BBC的作法是在败坏英国高校的声誉。

节目被批评为品味低下

因为这次的朝鲜暗访专题,BBC收到了348条来自民间的投诉,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英国的电信传播监管机构——传播委员会却只收到了不到10次投诉。

不满意BBC的作法,为何不去向监督机构投诉?《世界博览》记者向一些英国媒体人士请教了这个问题。没料到不少同行听到我的问题后哑然失笑:“投诉有用吗?人人都知道这样的投诉还不如上社交网站发发牢骚影响力大。”

英国的媒体监督机构是不是已经沦为“聋子的耳朵”?英国当局自然不愿承认这一点。但从此消彼长的行业怪风气来看,一向主张“自己管自己”的英国媒体真可以说惧无可惧。

还是说BBC。4月17日,英国为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举行了准国葬,万人上街告别这位“铁娘子”的场面在BBC的直播镜头下一一呈现。但早在2010年,BBC旗下的第五广播频道就曾大谈“撒切尔夫人的葬礼该怎么举行”的话题,惹来一片非议。

在这档名为“凯特希尔富通”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问:“撒切尔夫人一旦去世,将会举行国葬吗?”而嘉宾当中,来自保守党的英国议会下院议长的夫人萨利博库表示:“不值得国葬,因为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几乎毁了这个国家,让社会氛围变得更加贪婪和自私。”当时还有嘉宾在节目中公开挖苦,无论是否要在圣保罗教堂为撒切尔夫人举行葬礼,这笔安葬费都该由撒切尔夫人的家庭承担,因为这才体现出她当年私有化政策的理念精髓。

不少民众收听节目后,都批评节目制作方。他们认为无论撒切尔夫人功过是非该如何评价,在这位政治人物尚在人间时就讨论她的后事实在太无礼。来自保守党的国会议员摩斯亚毫不讳言地表示,BBC的这档节目“品味低下”。

“不要有任何顾忌,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

其实,英国媒体越来越迎合受众,与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BBC负责国际新闻运营的主管彼德·霍洛克斯在2012年6月被同行披露,在群发给全球记者员工的邮件中,责成大家“要想办法为BBC创收,挖掘新闻背后的商业价值”。媒体评论说,虽然这封内部邮件反映出该机构受到国内经济压力而财政吃紧,但让新闻从业者变成和商家讨价还价的交易员,无疑是对行业精神的侮辱。

《卫报》称,在霍洛克斯群发给他管辖的BBC国际新闻部、世界新闻电视频道以及BBC.COM网站效力的2400名员工的邮件中,这位高管毫不讳言地要求大家“考虑一下收入问题,尽力通过报道将新闻背后的商业价值挖掘到最大限度”。他在邮件中还说:“希望每个人都能为增加我们的商业收益出谋划策,而至于发挥的空间可以从新闻报道到新闻评论,不要有任何顾忌,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市场。”

这封邮件被公开后,BBC随即安排了一位发言人出面“澄清”,说BBC从来没有要求前方记者为钱去采访:“没有一位员工在上岗时被赋予任何创收指标,其报道立场绝对是独立公正的。”

但霍洛克斯白纸黑字的邮件内容,还是在新闻界引起不小争论。作为霍洛克斯在BBC的前任,媒体资深从业人士约翰·图萨在接受《独立报》采访时说,“我很难想象BBC负责国际新闻运营的高管,可以用这样的字眼给记者们下这样的命令。”他说,如果霍洛克斯的邮件属实,那么他就是在断送BBC海外事业发展的前途,让80年来的努力前功尽弃。

英国新闻记者工会的总干事米歇尔·斯坦尼斯丽特说,听到邮件事件的报道后“惊呆了”,很难相信英国最大的公共传播媒体居然会说出这样的想法,“这次的事件的杀伤力已经直接伤及了英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心脏部位。”

《每日邮报》称,霍洛克斯能说出“让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创收”的话并不奇怪。伴随英国经济从2008年开始不断滑坡,一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英国外交部拨款运作的BBC国际新闻部,从2011年开始获得的财力支持便大打折扣。按照英外交部和BBC早前达成的计划,国际新闻部在2014年前获得的资金总额会减少16%。为此,BBC按年要削减25%的开支,金额大约在4600万英镑左右。霍洛克斯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宣布裁员650人,借此来节约运营成本,这直接导致旗下五个外语频道被关闭。不过BBC早前已宣布,从2014年开始,公司会全面负责国际新闻实务的运营开销,希望能扭转财政困境。

但斯坦尼斯丽特对BBC未来的新闻公允性还是感到担心。她对《每日电讯报》说,BBC的国际新闻业务因为是在海外,所以节目可以加播商业广告,如果今后BBC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管理政策让外界熟知的话,缺乏公正、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将很难避免。

权力的大棒不敢敲在“无冕之王”的屁股上

在早前以《世界新闻报》为首、多家媒体非法窃听的丑闻曝光后,英国政府曾授权启动由大法官列文森主持的独立听证调查委员会,试图挖出问题根源。2012年11月29日,列文森正式发布了调查报告。这位大法官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了如今英国媒体行业内部的自行监督机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其中包括政界人士与媒体关系过于密切、有关游说团体的监督管理政策不够透明,给公众造成了政府决策受媒体左右的印象。

为此,他建议建立一个全新的、由政府立法支持的媒体自主监督机制,在允许媒体有正常游说权的同时,增加政府听取游说团体意见以及决策媒体所有权时的程序透明度,以增进公众对政府决策公允性的信心。

最早揭露新闻集团旗下小报存在非法窃听民众行为的资深记者尼克·戴维斯认为,小报《太阳报》、《每日邮报》曾指责列文森的建议是“让政府约束报纸”、“国家控制媒体”,但这不会成真。“从一个记者的角度看,列文森报告的核心即成立独立的媒体监管机构,没有明显问题。”

戴维斯认为,通过一个不受报业影响或控制的机构处理投诉,能彻底改变现在的“媒体申诉委员会”与媒体机构的裙带关系问题。不过,戴维斯认为列文森的一些建议有不足之处。例如新监管机构在调查媒体操守时依赖记者的自愿合作,但记者可能会因为担心失去饭碗而不敢出声。戴维斯表示,列文森建议的独立媒体监管机构需要法律确认,这样大众才得以受益。不然,欺骗、捏造、以强凌弱的媒体旧作风仍将继续肆虐,“有哪个政府敢站起来对抗?这才是恶梦的源头。”

直到今年3月,英国三大主要政党才达成相关协议,宣布将会提交一份媒体监管改革议案,建立一个新的媒体监管机构。这个新监管机构将有权责成报纸修改头版文章的错误,也可以向媒体开出百万英镑的罚单。但媒体明眼人也一语道破天机:虽然未来的监督机构有棒打“无冕之王”的权力,但也轻易不能棒责媒体,因为根据三党达成的一致意见,只有在议会上、下两院以2/3的“绝大多数”赞成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这项改革议案。换句话说,何时能将惩治不公媒体的大棒举起,还是个未知数。

猜你喜欢

撒切尔洛克邮件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来自朋友的邮件
撒切尔夫人为邓小平精心挑选礼物
CMailServer
撤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
一封邮件引发的梅赛德斯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