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类设计中的民族地域风格思考
2013-04-29侯智国
侯智国
摘 要:地域圈定了民族,民族创造了文化。地理区域条件和民族风俗造就的族群普遍价值观、审美观深深的植根于人类的精神深处。无论其是否显性都已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就艺术创作而言,带有这种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焕发出来的亲和力更容易打动观者,更容易产生交流和沟通。因此设计中应把目光聚焦在民族地域文化上,探索民族地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形成具有时代性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使不同地域具有其标志性的建筑环境。为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好我们这代人应该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艺术类设计;民族地域风格;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当代的环境艺术类设计学科(本文中的环境艺术类设计泛指环境艺术、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环境艺术类学科)已经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多元风格并存的、各种学科交汇融合的系统学术门类。由于当代环境艺术类设计的创作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向,加上一些决策者的推波助澜,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风格趋于雷同,年轻一代的设计师逐渐淡忘了民族地域风格,而热衷于模仿当代西方环境设计,却不知这些生硬照搬的“先锋设计”因为与创作地域的文化背景脱节只能是昙花一现。正如前十年间在我国艺术界喧闹的得轰轰烈烈的“后现代主义”,现在不但在西方已经没有了其立足之地,国内的艺术家也开始反省和拒绝此种“无源之水”,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
一、地域民族风格的觉醒
受科技生产力的影响,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促使形成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造就了璀璨的人类文明,体现在建筑环境领域,各民族依据地域特点和民族审美取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样式。一个区域和城市的魅力和特色需要具有民族地域风格的建筑及环境来体现。前一段国内设计师对西方文化及环境设计风格的追捧和模仿学习导致我国城市环境趋于同一,似乎已到达每个城市都是一样的建筑和景观,与各城市丰富的历史印象格格不入。雷同和简单重复挑战着我们的审美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反思和回归,更加理性地看待异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取舍问题,特别是随着大众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升为民族地域风格的接续发展提供了舞台。
二、民族地域风格的延续
风格形成是特定时空与人类互动留下的心理积淀,是文明探索创造的集体记忆的结晶。民族地域风格要形成风气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1、设计师的责任——唤醒民众对民族地域文化的认知
环境艺术是空间处理艺术,在设计中实现舒适合理的环境空间满足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空间对于使用者的教化和审美功能。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建筑环境成就,瑰丽气派的皇家園林,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雕镂精湛的徽派建筑,古朴实用的生土建筑……中国古建筑在功能设计、工艺手法、风格选择、造型色彩等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海量的宝贵信息,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建筑里融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使得中国古建筑沁润上了厚重温润的文化色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中国古建筑成为夯实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现当代的环境艺术类设计缺失的就是在完成功能和审美后就停下脚步,环境对于人的正确价值导向、道德导向、文化导向的作用几乎没有体现。使用“宣讲式”“口号式”平面作为道德文化载体显得单薄且苍白。环境艺术类设计师应通过自身的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在固定的空间之中,通过显形或隐性的文化元素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使用者的文化观,唤起更多的人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环境设计就是给受众提供这样的刺激,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如果长期未经唤起,就可能对头脑中已知的东西视而不见,从而认同或接受异域风格。迷恋外来文化就是中国特色设计虚弱的有力例证,目前一些城市的环境设计就显现出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忽视,正如现在欧式、美式等建筑模式纷纷在我国未经改造的安家落户,与我国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格格不入。在全人类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坚持民族地域风格,并非盲目排斥异域文化,是为了保持和延续民族地域文化,同时这也是基于艺术创造的丰富性和人类精神独立性提出来的。
2、民族地域风格的设计手法研究
民族风格的形成有文化心理的成分。在进行地域特色设计的过程必须深入了解地域民族风格的美学特征,以符合现代审美的手段加以设计和改造,为民族地域风格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结合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以及地理,物产,产生出独特的蒙古族地域风格,整体特点豪放,热情,色彩鲜明。蒙古族传统建筑蒙古包蕴涵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被誉为最环保的建筑形式。蒙古族图案特点鲜明,包含了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和提炼。在环境艺术类设计中可以提炼以上元素及特殊的符号为设计造型的设计概念,将它们系统地,有序地,完整的表现出来。可见民族地域文化的健康延续是打动人心的法宝。研究民族文化,追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设计师的责任。
具备鲜明风格的作品,有两个标准:一是个性化,与众不同的设计具有直指性和排他性,二是在感观上要流畅连贯,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使受众解读过程中无拼凑和矫揉造作之感。也就是外在的形态的和谐与内在的涵养的温润完全融合。环境艺术也应坚持这一创作原则,即使是纯粹的现代建筑环境,所表达出的讯息也不仅仅只是功能,还应将精神文化领域的要求作为设计的归结点,营造出一种超于事物表象的意境。
三、民族地域风格的前景
人类骄傲地跨入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域经济文化日益融合。同时解决由于融合导致的文化趋同和单一文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现代设计能否延续独特性和丰富性,不仅需要科技和信息,更需要人类传承了几千年的地域民族文化。正如《希望的变异》(李建盛)一书中提出的“设计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条件下,它所体现的已不只是有用性物品的形式和外表的行为,而且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文化形象和美学风格的创造性行为。”也就是说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和美学行为。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只有根植在它的民族地域风格的土地上,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李树蓉 葛丽英 《艺术概论》(第三章133页)
2、赖德霖 《“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的中国建筑价值观》 63期(1995年)。
3、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第四章 67、68)
4、蒲震员 《中国艺术意境论》(第13页)
5、叶 郎 《再论意境》(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