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创新性策略分析
2013-04-29杨金培于凤霞
杨金培 于凤霞
【摘要】通过保险产品创新可以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很快,养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养老社区是近几年提出应对此问题的新型商业养老模式。如何在新的模式下获得竞争优势,使社区养老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养老社区的创新之处以及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加以解决。
【关键词】养老社区;创新;保险产品
一、引言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保险创新,保险创新能力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社会的需求一直在改变,这就要求保险从业者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提出创新性的产品加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更好的发展自己,也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对于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样需要保险企业使用创新性的策略加以应对。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需要设计更多创新型的养老保险产品。养老社区便是一种新型的养老商业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有机结合在一起、养老财务规划与养老生活安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保险的终极保障功能和终极人文关怀属性得以不断延伸。
自2009年泰康人寿养老社区投资计划首先获得保监会批准以来,已有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公布其养生养老社区投资计划。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建设与保险产品相结合的新生活田园—现代养老社区,可以照顾人们的生老病死,为老人提供一种新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让老人安全,子女放心,是当今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个商业创新。在如今众多保险公司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情形下,如何在新的模式下获得竞争优势,使社区养老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是每一个发展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需考虑的问题。
二、养老社区实现发展创新的机遇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是养老社区发展的市场条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凡60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7%,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则证明该国进入老年化。截至2011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3.26%和8.87%。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程度也在持续加深。我国老龄人口每年增加的数量明显,说明市场开发潜力大,养老产业蕴涵的数万亿元的商机亟待开发。
(二)新《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是投资养老社区的法律保障
2010年6月份国内保险公司资金规模达到4.52万亿元之巨。新《保险法》拓宽了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形式包括银行存款、买卖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等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如《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进一步明晰了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若干条件和要求,使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三)养老市场供不应求,为投资养老社区域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人口老龄化加剧为养老产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当前养老供给却严重不足。作为中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主要趋势的养老社区,则成为主要的资金流入方向。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当前资金供给匮乏的养老社区市场前景广阔,为保险资金投资该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四)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具有天然优势
首先,保险公司本身所经营的业务主要是以长期性为特征的人寿保险,从而决定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是一个持续性的交往过程,这正是养老社区所要求的,不间断地为入住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其次,保险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就是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为主的,而老年人正是这些产品,尤其是医疗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消费人群。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无疑为这些保险产品的销售寻找到了一个庞大的、稳定的、源源不断的客户群,为公司节省了大量寻找客户的时间与成本,而且也拓展了上游的保险产业链。
三、保险创新的体现——保险与养老社区的“完美嫁接”
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建设衔接是一个创新,即使在养老社区十分发达的美国,养老市场也主要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和慈善机构主导。因此,保险公司将寿险资金投资养老业,是对保险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投资的延伸
我国保险资金除2007年投资收益率超过12%以外,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与美国平均12%的投资收益率相比,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明显偏低,说明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资模式。据统计,在保险业内,股票等权益类投资的年均回报率在10%以上,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年均回报率在4%以下,而养老实体等不动产投资回报率介于两者之间,高于保险资金3.44%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由此看来,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的收益也较为可观。寿险资金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稳健的收益回报率,不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投资养老社区相当于发行了一份长期稳定的债券。所以,在养老社区领域进行投资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为提升投资收益提供了可能性。
(二)促进了寿险产业链的延伸
养老社区将使寿险产业链拉长20年,是对保险商业模式的一大创新和发展。通过养老社区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及老年建筑等产业。从而,打造我国养老产业独有的寿险产业链,对解决目前养老供需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带动了服务的延伸
养老社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种传统养老保险,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服务,让可以独立生活、需要协助生活、需要专业护理和产生记忆障碍等各个阶段的老年人都得到特殊服务。这种创新的养老保险回报模式,无疑将成为养老市场强有力的补充,带动老年健康、医疗和膳食服务的兴起。
四、养老社区实现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缺乏经验,面临着许多困难。保险公司要实现创新型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建设集健身健康、文化娱乐、康复医疗、膳食美食和精神信仰于一体的新式养老社区。
目前养老社区发展的主要是一些中高档客户群,要满足这些中高端客户的养老要求,实现创新发展,保险公司首先应做到“三好”:
(一)位置好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选址应当考虑三个影响因素:环境、交通和配套。
养老社区通常应靠近城市周边的城乡交界处,或者毗邻景观资源,其位置要有相对宜人的居住环境,还应注意社区环境的建设,让老人们愿意走出小屋、拥抱自然、回归自我。
社区周围应有城市快速路或轨道交通能够方便地到达。为了方便老人出行和亲友探望,养老社区还应专门设置班车往返于社区与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车站之间。在养老社区的周边配套中,医院对于老人来说最为重要。社区附近10分钟车程内应有医院或急救站,以解决老人的就近医疗和突发疾病等问题。
(二)设计好
养老社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所有的服务设施的建设都应依据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及使用距离要求。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发展养老社区经验丰富的国家,例如美国的太阳城,在养老社区中设置三级配套服务系统,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活动范围,保证无论哪种身体状况的居民都可享受舒适的社区生活。
养老社区在设计上还应关注人性化的细节,从养老社区的居住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医疗护理功能、商业功能上实现创新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三)服务好
养老社区的经营涉及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健身休闲场所健身与管理等多种经营方面。养老要想在服务上实现突破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规划和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建设
保险公司可以将管理外包,通过第三方提供专业的管理团队,提高整个养老社区的经营效率。
2.注重服务细节
寿险公司要考虑到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应采取区别对待、分级服务的方式,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例如,泰康人寿对于入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的不同分为6个等级,包括活跃老者、独立老者、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障碍、临终关怀。对刚退休的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采取一级服务,按照常规标准服务,收取费用相对较低;对于生活半自理的老人,采取二级服务,实行入户医疗保健;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三级服务,配备专门的护理人员,实行24小时陪护。
3.加强专业护理人员建设
目前,我国持有养老护理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仅有2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努力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寿险公司在培育专业养老护理人才时,首先,应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地位和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工作;其次,可投入专项资金在高职院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年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再次,组织专职人员对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失业人员、外来打工人员进行短期培训。
护理人员的培训还要注重持续性,不可太过功利性,要重在培养人才,为养老社区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咸月,何光辉.我国保险创新实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J].财经论丛,2002(1):55-60.
[2]夏梅风.论保险创新能力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保险研究·专论,2003(7):2-5.
[3]张晶华.我国养老地产现状简介[J].经营管理者,2010(4).
[4]谢柳,杨超.保险机构应投资养老社区[N].中国保险报,2009-03-04.
[5]卢晓平.保险资金“热身”养老产业[N].上海证券报,2011-3-12(003).
[6]董关岭.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探讨[N].中国保险报,2010-4-16(002).
[7]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铜陵学院学报,2010(3).
[8]孟平扬.中国寿险资金投资浅析[J].技术与市场,2009(05).
[9]祝向军,董琳.论保险公司和养老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2011,28(2).
[10]沈雁英,杨青,张莉.关于建设养老社区的构想[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3).
[11]杨卓舒.市场化社区是养老新思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7(8).
作者简介:
杨金培(1990—),女,山东济宁人,河北经贸大学2012级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凤霞,河北经贸大学2012级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