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势利人脸谱》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2013-04-29亓云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体的杰出代表,威廉·萨克雷凭借他创作的优秀作品成为英国文坛的一面旗帜。他在自己的小说、散文等多种类型的文学中先后塑造了数量庞大、个性鲜明、时代气息浓厚的人物,中国读者了解萨克雷始于1957年由杨必女士翻译的长篇小说《名利场》。由此发轫,威廉·萨克雷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威廉·萨克雷不仅在小说创作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的散文创作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尤其以散文集《势利人脸谱》最能彰显威廉·萨克雷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准。
一、《势利人脸谱》题解
《势利人脸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克雷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散文集撷取英国社会中不同阶层的45个人作为描写对象,为读者呈现了“日不落帝国”处于最为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时期社会的不同维度。威廉·萨克雷曾针对英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身份和贵族血统的思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从侧面展现了强大的大英帝国存在的文化缺陷。威廉·萨克雷创作《势利人脸谱》时正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将‘女王的恩惠播撒到他们足迹所至的每一块土地,同时从那里带回大量国内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和黄金。不计其数的财富从各个殖民地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为帝国的不断强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其迅速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和‘金库”[1]。
客观的话语背景在为作家们带来丰富创作素材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威廉·萨克雷的《势利人脸谱》直接针对英国文化的缺陷,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势利”一词在英文中被表述为“snob”,其拉丁语词根为“sine nobilitate”,意思是没有高贵血统。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英文中“snob”大致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这一词语的出现与英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教学习惯存在一定关联。当时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往往会在学生登记册和考试名册上有意识地将贵族家庭出身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分开来,而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在普通学生的姓名旁加注“Snob”。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便是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等級观念和尊卑差异在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是十分牢固。所谓“势利”一词的初始含义是指没有贵族身份、血统的人,在语词的发展和演进中逐渐转变为“一个人面对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所表现出的傲慢、不尊重”,不难看出英国人在使用“势利”一词时赋予了较强的贬义色彩。
威廉·萨克雷的散文集《势利人脸谱》是第一部以“势利”作为小说主题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英国社会在绅士文化的表象之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阶层观念。在《势利人脸谱》中,威廉·萨克雷写道:“势利者已如铁路延伸到英伦的每个角落。现在,在这个所谓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你随时随地都能碰上这些势利鬼,并一眼就能认出他们。”[2]仅从语词的发展而言,在威廉·萨克雷创作《势利人脸谱》之际,“snob”并非新生事物。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重视人的价值、赋予所有人平等的地位成为英国社会和欧洲国家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潮。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层意识逐渐被打破,成为接受了“文艺复兴”洗礼的知识分子所否定的精神存在。
二、《势利人脸谱》对人性丑陋面的刻画
“势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极为普通,已然发展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当走入社会之后的人们回首审视自己的童年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所有行为都不会被人过分纠缠,可以无条件地接受来自他人的关爱。在人生最初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毫不顾忌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但当我们真正走进现实社会之后,我们就会突然意识到曾经的散漫、过去的轻松都一去不返。当我们身处于由利益主导的现实社会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自己谋得应有的位置。周围的人不断对我们施加着各种形式的影响,进而使得我们对于自我的身份产生了深远的焦虑情绪。
威廉·萨克雷的《势利人脸谱》为读者刻画的正是这样一幅景象,所不同的是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不同时代的读者所面对的势利人则来自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诚如散文集中所写:“尽管也有朋友和爱人承诺说永不抛弃我们——即便在我们破产和名誉扫地之时,他们也会和我们共同度过(有时候我们会真的相信他们)——现实却相当残酷:我们身边多的是势利小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势利的眼神下生活。”[2]
在这部作品中,威廉·萨克雷塑造了大量的“势利人”形象,他们或是世袭贵族,或是时尚新贵,或是餐馆的经理、服务生。当他们面对自己接触到的各色人等时,往往从凭借自己的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定位。比如在《势利人脸谱》中,一位普通的中产阶级和自己的贵族朋友约定在高级餐厅吃饭。他的朋友是一位拥有着世袭爵位的贵族,他仅仅是一位凭借家族的产业维持生活的普通人。因此,他的穿着、打扮就略显寒酸,甚至有几分不合体。瘦弱的身躯、单薄的着装、普通的姓氏,所有关于主人公身份的信息进入到高级餐馆的服务生耳中,成为他评判其社会地位的依据。当服务生断定主人公是一位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时,就将他引到了餐馆的一个角落——这里不仅享受不到餐馆壁炉的温暖,街外的寒风更有呼啸而过的威力。在作者的笔下,这样一位普通的服务生对自己的顾客表现出了绝对的傲慢。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贵族朋友终于在主人公的等待中到来。服务生和餐馆经理在第一时间认出了这位高贵的贵族,于是对待他的态度迅速发生了变化。此时,餐馆的经理不仅主动为主客二人脱下风衣,而且深度鞠躬,亲自为他介绍菜单,言语间夹杂着各种令人“肉麻”的敬辞。
“没问题,男爵先生!”“我不是男爵。”我对他说,语带嘲讽,也有一丝悲哀。“哦,该死!没问题,伯爵先生!”我还没来得及作第二次申辩,他就走开了。可以想见,如果有了第二次申辩,我一定会晋升到侯爵了。
当主人公向经理提出需要一些面包时,经理迅速地表示了自己的敬意,甚至称呼他为“男爵”。在短暂的尴尬之后,“男爵”又升级为“伯爵”。这一次餐厅经理没有再等回复就离开了,也许他已然意识到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却不便于表露出来。通过这一段描写,读者不难看出在餐厅经理和服务生前倨后恭的真实原因,并非仅仅是由于贵族朋友的到来。同时也与他们根据贵族朋友所联想的主人公身份,对于他们而言,提供最好的服务并非是针对所有顾客,而是与高级餐厅的身份能够相符的“贵族”。
三、《势利人脸谱》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势利人脸谱》中刻画的人物可谓是形形色色,在作者所塑造的众多人物背后,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英国社会中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物纳入到文学作品中来。对于19世纪的英国社会而言,文学作品绝不是公认休闲的阅读物而已,而是在英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当时的阅读盛况,后人有过这样的记述:“前后左右,楼上楼下,城里的公寓和乡下牧师的庭院,不论是年轻的伯爵夫人还是农家姑娘,也不论是年老的律师还是毛毛糙糙的大学生……人人都读小说。”[3]
正是基于小说阅读和文学作品在19世纪英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威廉·萨克雷将自己所认识的英国社会写入到了作品中。《势利人脸谱》并非一部鸿篇巨制的小说,但这部散文集中出现的人物数量极多,为读者深入了解英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性中“势利人”的客观现实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物。不管餐馆的经理和服务生在了解身份之后态度转变如何,其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作为“势利人”的形象已经在读者头脑中被固定下来。从形式层面而言,前倨后恭的差别仅仅是他自己所能夠“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威廉·萨克雷所塑造的“势利人”形象源于英国社会重视血统、区分阶层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找寻到蛛丝马迹。一方面,在19世纪的英国报纸中充斥着大量关于贵族阶层的花边新闻,其中的“宫廷活动”以极为正式、严肃的口吻叙述着新近发生在贵族生活圈中的事件;另一方面,透过讲述宫廷生活的舆论宣传,造成了民众精神生活空虚的假象,为贵族阶层的精神生活方式给予了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外衣。面对如此的状况,威廉·萨克雷发出了感慨:“如果你天天阅读的就是这样一些梦呓一般的东西,你又如何能不成为一个势利者?”
正是这样的氛围造就了英国贵族“势利”的文化传统,在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中对底层民众的文化歧视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将上文引述的故事进行适度拓展,就会意识到作者选择“势利人”作为这部散文集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势利”不仅是隐藏在19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毒瘤,也是人性深处惧怕的产物。当我们弄清了造成“势利”的根本原因,就会理解《势利人脸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会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表示出谦卑,是因为他们渴望通过与这类人的接触改变自己的现状。
对于他们而言,将某位衣着寒酸、出身不高的人作为自己的消遣是没有意义的,贬低他人只会成为他们追求名利、财富、地位的障碍。因此,他们是绝不会对这样的人做任何的妥协,也绝不会对他们表示出任何的善意。在餐馆经理和服务生“势利人脸谱”之下跳动的是一颗恐惧的心脏,他们害怕失去现在的一切,他们畏惧无法改变自我现状的未来。当这种情绪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就成为人性深处无法克服的缺陷。作者所要批判的正是人性中无法改变的“势利”。
[参考文献]
[1] 牟学麟.萨克雷与帝国的扩张[D].成都:四川外语学院,2011.
[2] [英]威廉·萨克雷.势利人脸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45.
[3]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98.
[作者简介]
亓云(1977— ),女,山东莱芜人,文学硕士,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