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的逆袭史——网络亚文化传播管窥
2013-04-29蔡润芳
蔡润芳
摘 要:屌丝文化以互联网传播环境为土壤而繁殖起来,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构建起技术文化鸿沟以影响整个信息流通结构的传播环境下,亚文化的生成、发展及去向将大不同前,研究网络亚文化传播路径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作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屌丝文化的源起、发展及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管窥网络亚文化的文化传播模式及影响力。
关键词:屌丝;亚文化;网络亚文化;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23-02
2013年4月9日前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一栋大楼的巨型广告牌上赫然出现了一行字“屌丝DIAOSI——Made in China——中国首款屌丝网游仙侠世界4.19内测”,展示被号称国内首款专为屌丝玩家打造的网游大作《仙侠世界》。虽然这一广告因卖点“屌丝”这个不雅词汇被禁播,但它所引起的轰动效果已经达到了该广告的传播效应。是什么让“屌丝”这个词具有如此大的传播影响力?有人认为,屌丝文化不过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本文通过分析屌丝文化的传播、渗透、认同过程来管窥新媒体时代网络亚文化形成和传播影响力。
一、屌丝文化的滥觞和传播
1.贴吧——网络亚文化的滥觞。“屌丝”来源于百度“李毅吧”,也称“D8”,其会员自称为“毅丝不挂”,取自“李毅的粉丝”。“屌丝”是球迷间的恶搞称谓,有嘲讽之意,但李毅吧球迷从此以“屌丝”自称,并开始一路爆红网络。贴吧集合了百度搜索引擎强大的抓取功能,使用户在数以亿计的网页中寻找某一类信息同时,可以在贴吧找到同样关系这些问题的人,找到之前大家对同一话题的交流,找到愿意与之分享他的经验的人[1]。简单说,百度贴吧让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相同话题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这是一个聚众的过程,也是一个网络时代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
亚文化群是指一群以他们特有的兴趣和习惯,以他们的身份、他们所做的事做事的地点而在某些方面呈现为非常规状态和边缘状态的人。以及他们做事的地点在某些方面呈现为非常规状态和边缘状态的人[2]。首现在百度贴吧上的屌丝群体,就是这种由特定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网络亚文化群体。在“D8”、“毅丝不挂”们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寻找到拥有诸多兴趣爱好的彼此,并且共聚在以贴吧为形式的网络小圈子里,在虚拟世界里同仇敌忾、荣辱与共。他们有别于主流文化群体,是一种呈现出边缘状态的文化群体。
2.互联网——群体性共享空间。所有的青年亚文化群体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发酵出来的具有某种特定“风格”的文化产物,而这种基于共同时空特性的社群要形成亚文化规模则需要以群体性共享为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赖青年、光头仔、摩登派、朋克、嬉皮士,各自带着他们自身的偏执相聚在一起,用“标签”标榜和区分群体的界限,被主流文化嗤之以鼻,并称为“垮掉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不同的是,屌丝群体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聚合活动也因互联网而分享。他们的小圈子已经不是充满迷幻色彩的地下车库和摇滚酒吧,而是打通时空的互联网交互性公共空间。在这个以互联网共享精神为主导的时代,亚文化已经不再那么封闭和“风格”鲜明,他们利用社交媒体聚众、狂欢,同时也由互联网而扩散、外溢,直至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从E-mail、BBS、即时通信IM、博客Blog到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xion、Video-Mail、人人、新浪微博等交互性社交工具出现后,整个社会的信息结构和交流方式已经改变。在“社交”成为互联网技术社会性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的同时,互联网拓宽了青年人的公共交流空间,同时也使信息分流、汇聚更加的复杂和随意。社交媒体的群落性有易于网络亚文化“小圈子”的形成,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使特定的亚文化轻易的外溢、扩散和传播。屌丝文化从“D8”的源起到如今线上线下大面积的文化认同,就和“社交化”后的互联网文化外溢特性紧密联系。社交网络已然成为了网络青年亚文化信息传播的聚众和扩散地。
二、社交媒体——在互动中重构文化身份
语言是传播者的一种编码,语言传播也就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屌丝”这个词语的流行体现了社会人对庶民编码、言论自由的尊重和自我心理上的某种共鸣[3]。屌丝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名副其实的真屌丝到都市白领、高校学生的争相追认,体现的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用标签来给社会群体归类的过程,是社会人群互动后自我认同的产物。“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人群互动的产物[4]。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屌丝的争相认领是透过与他人互动比较而产生的,他人的标签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
网络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同形成于网络社交人际互动。新媒体时代,媒介空间具有先进技术、海量信息、广阔自由等特点,新的伦理价值标准产生于这种新形式的空间互动,并成为了人们重新自我确认、自我满足的重要渠道。以社交媒体为工具的网络社交互动模糊了传统人际互动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原本属于“后台”的私人领域不断被曝光到“前台”,这使得原本已经固化的文化身份格局被迫重新划分,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也将重新形成。
在传统大众媒介社会中,身处底层的人难以逾越阶层,轻易地观察到上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也难以对整个社会分化有着清晰的、深刻的认识。互联网社交媒体打破了这一形态,社交网络的开放性使整个社会的透明度急剧提升,社会分化清晰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时空的打破也激发出社会人心中的“公平”感,身份比较的范围也无限扩大。在大众传媒时代,外边的世界遥不可及,个人幸福感是在和同城、同村或同区的比较中建立起来的,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整个世界紧密不可分,个人的幸福感再也不可能仅仅建立在狭小一隅,而是更彻底的以世界为单位的等级比较。高富帅与屌丝的二元对立格局就是在这互联网时代文化身份格局被打破的情况下重新整合出来的产物。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大比较中,普通青年自觉地在文化身份的重新划分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实现自我认同。为了与“高富帅”分庭抗礼,普通青年以期用“特立独行”和“文艺清新”的“风格”来掩盖自己的普通。他们不断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晒出自制视频、PS过度的照片和华而不实的文字来进行反抗。而“屌丝”则是这些普通青年对自身的群体性的反讽,成为这个时代小人物的形象代表,也是形成于网络但扩张到现实的群体性的自我身份认同。
三、基于网络的亚文化行为
网络亚文化除了以网络互联技术作为社交桥梁以建立共同圈外,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 “风格”展示也使前互联网时代形成的主流文化望尘莫及。在这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网络亚文化群体拥有与生俱来的网络技术优势,谙熟新媒体时代图像化的信息制作过程,创造出足以一鸣惊人的“雷人”作品。例如在屌丝界颇负盛名的MC石头因其形象和生活被认为典型的屌丝。他生活在四川小城泸州,却在互联网络上传自己的喊麦视频,随后被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报导,被北京上海多家迪厅请去做现场DJ。
网络技术鸿沟使根植于互联网中的网络文化与传统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主流文化相互分离,它不仅在文化传播上达到一种集体的文化认同,而且还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有别于主流文化行为的网络文化行为。2012年2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google+的主页出现大量的类似“推广汉语,人人有责!”的中文讽刺评论。许多自称是屌丝的人在google+上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留言,一时间奥巴马页面上充满了中文留言,被称为“占领奥巴马”事件[5]。“占领奥巴马”事件是中国网络群体利用社交性媒体的群体性网络行为,体现出了网络亚文化群体具有新媒体特征的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
网络亚文化群体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表达自我,通常表现为一种“反抗”式群体行动,但这一反抗行为具有后现代网络社交文化行为的复杂性。网络亚文化社群活跃于各种“贴吧”或“社交媒体”,已经演变为碎片化、混杂性、短暂性的“流动身份”。在这些新出现的亚文化平台中,亚文化群体活动也是建筑于互联网这个亦幻亦真的、与现实接轨的虚拟性平台上。这样的亚文化行为可能是 “抵抗”型的亚文化诉求,也可能是自我身份认同的“自恋”式表演。
四、屌丝逆袭还是商业收编
传统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的表达形式通常通过两种主要的途径被整合和收编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把亚文化符号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的商品的方式,和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的意识形态的方法[6]。网络亚文化似乎也难逃这一窠臼,在通过互联网不断壮大声势之后,网络亚文化也可能被大众文化吸收或在传播中变异。搜狐视频自制迷你剧《屌丝男士》是缘起于屌丝文化的网络轻喜剧,它的播出刮起了一阵屌丝旋风,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该剧表达了各种形态的男人生活中的尴尬,并以夸张疯狂和充满自嘲的方式表达出来,正好与当下流行的屌丝文化相契合,极大的促进了该片的成功。然而,网络时代亚文化的扩散和去向变得更为复杂和不可预测。种种迹象表明,屌丝文化的商业收编完全没有减弱屌丝文化的影响力,相反,利用网络大众传播媒介,以屌丝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寻找到了一个支点,他们利用这样的支点撬动着总体的社会文化。
新媒体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政治和商业收编之外的新的可能[7]。《屌丝男士》的成功不能说是影响了主流媒体和主流意识形态,但已经可以认为,屌丝,这种原本的青年亚文化已经由“非主流”逐渐“去非主流化”,它已经经过大众商业包装衍生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商品元素。马红中教授认为亚文化与商业利益不再泾渭分明,他们彼此互为对象,是社会关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关系存在,以自己的方式和社会构成对话性关系[8]。就像当年的Beatles、迷幻摇滚一样,用“小众”的标签招贴,影响着广大的大众文化。
今天的网络媒体展现了文化上更加丰富多彩的可能性,主流媒体不得不重视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在互联网巨大的传播效力作用下,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虽然网络亚文化在网络生态中形态各异,生命力有强有弱,影响力有大有小,但他们根植于开放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一旦与社会风向相契合,就可能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文化传播景观。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亚文化传播时空地域限制,丰富了整个文化生态,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具备更大的创新和开放可能。
参考文献:
[1] 百度贴吧.聚众信息的爆发——上市一周年百度搜索社区盘点之百度贴吧[J].计算机与网络,2006(7).
[2] Gelder,Ken.ed.The Subcultures Reader,2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
[3] 文峰.连线“屌丝”,破除“二元”[EB/OL].http://focus.cnhubei.com/ original/201211/t2328315.shtml,2012-11-19.
[4] Becker,Howard.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63.
[5] 王学勇.中国屌丝“杀出国门”[EB/OL].http://view.news.qq.com /a/20120301/000018.htm,2012-11-22.
[6] Dich Hebdige,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p94.
[7] 杜方舒.“新媒介让青年亚文化空前活跃丰富,也良莠不齐”[N].东方早报,2012-05-11.
[8] 王昕晨,马中红教授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有断裂[EB/OL]. http://shcci.eastday.com/r/20120511/u1a6547331.html,201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