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2013-04-29闫相同
闫相同
摘 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其写作素材库,是解决中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教材实际,努力挖掘课本中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训练学生炼就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灵活掌握运用素材的写作技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写作素材;积累运用
写作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学生写作素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成败。而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学生直接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学习经历)和间接的阅读积淀。但就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每天过着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式的忙碌生活,而那些洋洋洒洒动辄十数万言的高考热点素材必备素材之类的参考书又可能过于繁琐,于写好作文“无补”,因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要解决有米下锅的问题,不必舍近求远,不可避熟就生,语文老师要有意识主动开发高中古诗文文本素材,把积累写作素材作为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将文言文教学和写作指导结合起来,探索课堂改革途径,构建高效文言课堂。
一、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妨说:“古诗文教材中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习作素材的眼睛。”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让他们把熟悉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以丰富其写作素材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鉴赏第二单元——宋词单元,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这四位词人都是失意文人,柳永有“奉旨填词”、浅斟低唱的无奈,苏轼有被贬黄州、寄情山水的旷达,李清照有夫死家亡国破的悲戚,辛弃疾有壮志难酬“廉颇老矣”的慨叹,他们或放浪形骸,或豪迈乐观,或婉约愁怨,或矢志不渝,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典型的材料写入作文。翻开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以作家为材料入文者,开卷皆是,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成就了许多美文佳作,如以苏轼、李清照为材料的重庆卷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勾画、摘抄、文学简评、学习随笔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作家生平与思想、文本内涵的挖掘和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去积累写作素材,构建属于个人的写作素材库。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分类积累写作素材
对一篇文本,在写作素材积累上,教师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可以预设,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积累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分类积累古诗文写作素材,可从三个方面予以点拨:
(一)积累思想素材,武装大脑提高认识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传统篇目。《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主人公烛之武这个形象上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思想,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尽志无悔”的人生感悟,苏轼《赤壁赋》中乐观旷达的思想和“变与不变”的辩证观点,无不闪耀着璀璨的思想光芒,引起一代代读者的共鸣。这些关于社会、人生和宇宙问题的精辟阐述,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储备起来,武装其大脑,丰富其写作素材。倘能在写作中巧妙“借鉴”,则能够画龙点睛,深化文章主旨。
(二)积累典型事例,引来写作源头活水
古诗文经典素材之所以百写不厌,百读不厌,不仅因为其典型性、生动性,更因其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样的写作材料,教材中俯拾即是,如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三篇人物传记的传主——廉颇、蔺相如、苏武、张衡,其中,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文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而廉蔺将相之和的双赢,苏武北海牧羊的尊严和气节,张衡全面发展的难能可贵,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时的典型素材。写作时,只要运用角度恰当,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鲜明而经典,极具文化内涵和说服力,能为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三、学以致用,借助文言教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人说,教材中的经典素材,学生年年写,高考年年写,是否会让人审美疲劳?甚至有人说,年年高考,考生们搅得司马迁、屈原、苏轼等古哲先贤九泉之下不得安息!其实,问题不在于经典素材,而在于运用经典素材之人。一位高三老师进行作文片断训练时,要求学生利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素材,结合四川高考作文题目写出作文片断。下面是学生们写的一些片段:
“问”里暗藏玄机,善“问”方成大事。邹忌与徐公比美,三问于妻、妾、客后,善于反躬自问,而得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结论,进而由“问”到悟,得出一番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后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齐国在朝廷上战胜敌国之功,邹忌善“问”之功不可没。倘没有三问、三思,齐国能称雄于天下诸侯吗?此所谓善问者善治也。
——2006年四川高考话题作文《问》
有人说,人生最关键处,有时其实只有那么看似无足轻重的一步。齐国名相邹忌,因比美受到启发,巧妙跨出了“讽谏”一步;齐威王察纳雅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欣然跨出了“三赏”一步,勇敢接受群臣吏民的“面刺”和“谤讥”。然而,就是这样一步,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敌国啊。一步,关乎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兴衰,岂可等闲视之?朋友,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当我们抬脚将要跨出去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作出长远之思?
——2007年四川作文《一步与一生》
因为熟视无睹,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谬矣!君不见邹忌比美,于熟悉的回答中反思出治国道理;君不见王安石于我们熟悉的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中,悟出“尽志无悔”的至理名言;君不见袁枚于人们熟悉的李杨爱情故事中,深情唱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的深沉慨叹。善于发现,熟悉的地方风光无限!
——2009年四川高考命题作文《熟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摸索。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把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一举两得,既培养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解决“有米下锅”的问题,为写好作文引来滔滔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 四川省筠连县中学)
?誗编辑 斛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