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知止”思想对教师发展的启示

2013-04-29陈婷婷王海荣

新课程·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教师发展思想

陈婷婷 王海荣

摘 要:“知止”是《礼记·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精神立足点。它对现代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求教师做好自身定位,不断审视自我;要求教师找准“当止之处”,时刻反思教育实践;要求教师“安其所止”,并“乐司其职”。

关键词:“知止”思想;教师发展;教育启示

中华文化的经典典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思想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抱着这样的想法,本人试对《礼记·大学》中“知止”思想及其对教师的发展作一探讨。

“知止”是古代儒家著作《礼记·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搜查文献发现,研究者对“知止”这一思想的论述虽有所涉及,但研究甚少,还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本文对《大学》中“知止”思想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作一阐释。

一、“知止”之意

“止”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尔雅》中将“止”解释为:“止,待也。”由此可见,最初“止”表示“等待”之意。《说文解字》中将“止”解释为:“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许慎将“止”解释为:万事万物的基脚,就好像草木生长一样,必有其根。这里,我们可以将“止”理解成“足、脚”之意。“知止”思想来源于《礼记·大学》中关于“止”字的论述。《礼记·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亲民”的最终目的在于“止于至善”处。“止于至善”不仅指要达到事物的完美境界,而且还要求固守那份完美,即达到至善并固守坚持与此。这里的“止”可以理解为“停止、驻留”之意。关于“知止”的重要意义,《礼记·大学》中已充分论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燥;镇静不燥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由此可见,“知止”思想在《礼记·大学》中彰显的作用,“定、静、安、虑、得”都得益于“知止”。若没有“知止”就不会有后续的“定、静、安、虑”乃至最终的“得”。可见,“知止”这一思想是《礼记·大学》的根本精神,也是人们精神的立足点,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知止”在现代可以引申为“定位”之意,即人们在社会系统中立志找到最佳的、适合自己的“定位点”,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当“止”之处并有所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正处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非稳定期,种种不和谐的、非道德的泡沫充斥在我们周围,导致一部分人看不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看不清社会赋予各自的角色,从而走上了“唯功利主义”道路。“知止”是一种责任,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担当;“知止”是一种德行,它建立在每个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是每个人内在生命的自由与超越。

二、“知止”对教师发展的启示

“知止”是一种理性认识,是画竹于前,胸中已有的“成竹”,是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知止”精神,它是教师教育精神的根本立脚点。

1.教师要做好自身定位,不断审视自我

自身定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内在自我要求,而且还要明确外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知止”更加强调教师要明确知晓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教师在社会中主要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的角色,这一角色不仅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知识素养、自身素质素养等,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的使命感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然而,现如今,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模糊,不少教师打着“为学生开小灶”的幌子,通过收取学生的补课费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些教师在其教育生涯中已完全迷失自己的职业定位,把自己仅仅理解为“教书匠”。同时,“知止”思想还要求教师要保持清晰的角色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找准自己在社会、家庭、学校、班级中的定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2.教师要找准“当止之处”,时刻反思教育实践

不同地位、不同角色之人在社会中的“所止之处”各不相同。《礼记·大学》对不同社会地位之人的位置已充分论述,认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处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领域内的独一无二的位置,每个人根据其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都有其异于他人的“当止之处”。而教师这一角色更处于一个交叉重叠的动态网络之中,“教师自我”就是这个网络的中心。相对于父母,教师是子;相对于领导,教师是臣;相对于学生,教师是师,等等。这种交叉复杂的关系网要求教师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各自场域所扮演的角色,并明确知晓自己在学校、在班级中的“自我定位”。在学校系统内,教师要止于“和”,要和领导、同事和睦相处,营造一个宽松、人文的人际关系氛围;在班级中,在日常的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止于“爱”,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那些给教师带来不同“滋味”的每个学生。然而“知止”并不是意味着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寻求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关系。当“止于之止处”时,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非教学行为和教学行为,反思自己行为中的偏颇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找准自我在学校、在班级中的自我定位。

3.教师要“安其所止”,并“乐司其职”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正是这个道理。当教师“止于一处”时,就要“安其所止”。从宏观方面讲,当你已经选择了教师职业,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何种理由而选择这个职业,你必须热爱它、尊重它。从微观方面讲,假设当教师止于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这一理念时,教师就要时时刻刻把这条理念视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准则,时刻规范着自身的教育行为,尤其是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知止”还意味着“知行”,意味着教师在心中有合适的尺度,在心灵平静、无所挂虑的状态下不断前行,以求高远。处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学校,一股浮躁、功利氛围笼罩着整个校园。一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一心忙于“收入的增加”“职称的评选”,这些教师急功近利,不能“安于”教师之职,更谈不上“乐司”教师之职了。

在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知止”,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品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靠后天不断的学习和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而形成。但究其发展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緡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胡?”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孔颖达.十三经注疏: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574.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8.

[3]何莉琨.大学“知止”思想新解[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4]李景林.“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1).

[5]罗坚.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题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誗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教师发展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论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