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艺节目“泛娱乐化”现象剖析与应对
2013-04-29邢晓春
邢晓春
摘要:本文关注了广播文艺节目存在的几种“泛娱乐化”现象,剖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方法。强调广播文艺节目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不能忘记媒体责任和文化担当。
关键词:泛娱乐化 价值观 媒体公信力 广播文艺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文艺节目可以给听众带来轻松和愉悦,但如果“泛娱乐化”,播出格调不高的娱乐内容,人为制造笑料、噱头,盲目引用网络上的娱乐消息,将低俗化混同于“接地气”,那么它恰恰违背了娱乐的本质和要义,不但达不到娱乐受众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得不偿失。
一、广播文艺节目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几种“泛娱乐化”现象
1.低俗不堪
某电台文艺频率中一档冠以“时尚”标题的栏目有一期节目中,其中一嘉宾——某杂志时尚主编谈及有关办公室白领健康的话题,另一位嘉宾说:“你看我的肌肉,哈哈!”女主持人却嗔怒道:“把裤子穿起来!”紧接着直播间里一阵哄笑。将时尚话题引入低俗不堪的境地,不知节目制作者是何种考虑?
2.荒诞不经
某传奇故事栏目播出过这样的内容:装有果戈理头骨的火车在隧道口的一团大雾中消失后,完全不知去向。几十年后,人们又多次见到这辆老式火车,有时没有铁轨,它也在行进。还有一期节目中说,我们的地下或许存在着另一个世界,由错综复杂的地下长廊组成,纵贯欧亚美。地下世界里有很多金银宝藏,那里生活着另类居民,他们的文明比我们更先进。有时他们会在我们的世界里短暂现身,埃及出现过地下人上来掠走美女的事件,俄罗斯出现过矮小的地鼠人,土耳其勘探队员曾遭遇身高四米的巨人……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已经逾越了科幻或魔幻的范畴,纯属无稽之谈,只能误导缺乏辨别能力的听众。
3.调侃失当
适逢端午节,一档下班晚高峰时段播出的娱乐节目中,主持人调侃到:“大学里面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走了,给我们留下的是背诵到口吐白沫的马克思主义,还有默写到手长老茧的试题,而屈原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三天的假期。”主持人感叹道:“同样是伟人,还是咱中国老祖宗心疼咱中国人……”如此调侃显然不妥。
另一档节目中,主持人吃了榴莲上节目,并将其作为节目调侃的话题,一再说吃榴莲后的气味有“香港脚的味道”,并且说“中国是香港脚的味道”等。这种毫无逻辑、毫无底线的调侃,不能不让听众质疑该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进而质疑该媒体的公信力。
4.盲目引用
某电台开设“十大微博热门话题”板块,直接把网络微博内容搬到节目中,如:“韩寒酒店偷情,他老婆也与其他男人纠缠不清”“刘诗诗和杨幂不和”“成龙对嘴热吻王力宏”等。这些八卦的网络信息大都是捕风捉影的,其真实性令人质疑。即使信息是真实的,主流媒体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引用。况且网络热议的话题不一定就适合广播。
近来还有一类广播综艺节目,喜欢把国内外时事拿来评论调侃,但他们不是以新华社等权威可靠的新闻为准,而是从网络上直接引用。如2013年2月16日,某早间直播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说:“去年12月18号韩国向朝鲜发放了10个巨型的气球,里面装了20万份传单和1000张1美金的钞票,但是这个气球的长相不是那么体面……像小孩子用家长安全套吹过的气球……这不明摆着是韩国与朝鲜‘约炮嘛。果然,朝鲜的大炮第一时间就向南边瞄准……”主持人不仅用了“约炮”等不雅词汇和不雅类比,而且在新闻的准确性上发生了问题。经查,2012年10月22日,韩国曾向朝鲜发送了宣传品气球。再如,2012年6月某天,一档下班高峰时段直播的娱乐节目中谈到:“小升初(择校费)今年已经涨到九万……但不知是否属实。幼升小都已经十万了……以上是网友,或是网上的消息。”连主持人自己都承认“不知是否属实”,未经核实的网上消息就这样随便地拿到节目里说,把广播的媒体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其求真意识和受众引导意识的薄弱可见一斑,严重折损了国家电台的媒体形象。
5.素养缺失
某讲故事的节目,主持人深情地讲述了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的感人故事,如果配上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曲,是顺理成章的事,也会令故事听来更感人,但配乐却是流行歌曲。另外一档旅游节目,介绍柬埔寨,其实有很多东南亚风格的音乐可以选作配乐,然而节目所选的歌曲是跟主题一点不搭调的流行音乐。为文章或主题选择相应的音乐,应是广播文艺节目制作者的基本素质,合格的广播文艺节目制作者应当具备文学、音乐、戏剧、戏曲、曲艺,甚至哲学、历史、政治等多方面文化素质。可现实是,许多编辑、主持人在基本素质上,还差得很远。
二、“泛娱乐化”现象的原因剖析
1.忽视主流价值观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多种价值观并存、碰撞,而有的广播文艺节目制作者没有能力和素养去判断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再者,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深化,广播节目的商品属性也逐渐显现,其价值也由过去纯粹的社会价值转变为兼具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双重属性。近年来,其社会价值属性有淡化趋向。节目是否传播了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是否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在许多节目制作者心目中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它们不能即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因此,低俗的、浅薄的、八卦的“泛娱乐化”内容时有出现。
“泛娱乐化”其实不是真正的娱乐,而是使娱乐失去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不仅不能使听众获得真正的愉悦,而且有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更影响了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一个社会的精气神。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损害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很短视的行为。
2.轻视媒体公信力
“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任、信服的内在力量,它决定了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①传统主流媒体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公信力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在走向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个别主流媒体在媒介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却选择了后者,把公信力放在了一边,于是产生了一些丧失人文精神和职业操守的现象。作为大众传媒,公信力是其存在的价值基础。无法想象,一个缺乏公信力的媒体会得到受众的承认和喜爱。
广播既不能沉浸在昔日的辉煌里,也不能在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现实中随波逐流。主流媒体独特的价值在于其意见和视角,其核心资源是其观点和理性分析。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特长,扬长避短,不能以“三俗”的内容来迎合听众和商家,不能以多年积累的主流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优秀形象,去换取短期的广告效益或一个节目组、一个频率局部的小利益。“衡量一个媒体强势与否的标准,并不完全在于它的发行量有多大,而在于它的公信力,以及基于公信力所辐射出的影响力。”②广播节目力图吸引更广泛的受众是很自然的,但在网络新媒体的受众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当下,传统主流媒体不应该与新媒体拼信息量和受众量,而应该在增强可信度和提高品位上下工夫。
3.对娱乐的误读和对听众的低估
娱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虽然窥私、猎奇、恶搞也确实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某种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某种快乐,但这绝对不是娱乐的全部意义,不等于快乐的全部,也不等于街谈巷议或网络传播的这些内容就适合在广播电台播出。媒体没有理由只提供单一的娱乐,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和形式的文艺节目可以愉悦受众,需要节目制作者静下心来去尝试、去创新。
另外,主观认定那些低级趣味、猎奇搞怪的内容就是听众喜欢的,是陷入了误区。可能低俗的东西能迎合一部分听众,也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传播,但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高品质、高品位的文艺节目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伟说:“现在电视人有一些误区,总是自作聪明地以为老百姓喜欢那些低俗的东西,而事实证明,中国电视观众的审美水平是非常高的,只要你给他好的东西,他会认出来的。”③《中国好声音》就做到了把流失的电视观众和精英人群拉回到电视机前,与此同时,像苹果公司、迪奥、香奈儿这样的高端客户主动投放广告也是很好的证明。因为在这些国际大品牌客户眼里,“好声音”的观众与它们所要影响的目标人群相契合。
4.对主持人和编辑缺乏培养和要求
近年来,虽然广播日渐式微,有的频率收听率非常低,即使说错话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这不等于说广播就能任由主持人在话筒前声嘶力竭,咋咋呼呼,或是吹嘘自己如何风光、宣扬自己的微博、乞求粉丝数量;更不能任由主持人把直播间当成肆意张狂的酒吧。先不说能做什么,现在的主持人和编辑首先要知道的是“不能做什么”。
广播文艺是有它的规律的,电台宣传是有口径和导向的,做文艺节目也是有基本方法和要求的。但是,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入职后,没有人向他们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特殊性,培养他们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也没有定期地组织业务培训,告诉他们基本的文艺规律和做文艺节目的方法和技巧。现状是有些编辑、记者头脑里没有红线,没有标尺,主持人在话筒前口不择言,有机会就自恋一把,如此这般埋下了种种“安全隐患”,不知哪天就会触雷引爆。
三、抵制“泛娱乐化”的应对方法
1.坚定信念:弘扬真善美是文艺作品及文艺节目永恒的主题
纵览古今,环顾中外,凡是经典流传的、颇有人气的文艺作品及文艺节目,都是以真善美为创作主旨的。作品中也许有玩世不恭、有嫉妒欺诈、有插科打诨……但是最终着落点都是人间真爱、善良和希望。比如王朔的“痞子文学”、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风靡全球的美剧《绯闻女孩》、成功引进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还有中央电台曾经数十年播出的数百部精彩的长篇连播作品,如《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等等。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取决于超大投资、新型合作模式、版权和“宝典”支持、建立产业链等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它加上了“中国芯”,即价值回归的内核。节目导演金磊说:“……想借这个平台,唤回中国人对音乐的信仰。……一个国家的音乐是否发达,是跟这个国家的文化状态有很深的关系的。……我们要重新梳理中国的流行音乐,我们要让大众的审美提高,我们要出更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和新人。”④《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公司总裁田明说:“好声音的标准,一个是音乐的标准,一个是价值观的标准,你要做出好的音乐,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成功,不是只要豁得出去就成,那是扭曲的价值观。” ⑤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文化背景有何差异,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弘扬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文艺节目的制作者尤其应当坚信真善美才是能触动心灵、捕获最多受众的法宝。如果节目制作者心底长存这样一份真善美,就不会随便拿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调侃,就不会动辄窥私、猎奇,就会知道究竟要给听众什么,什么才能真正地愉悦他们。
2.坚守责任:广播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媒体责任
“媒体作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不能完全推向市场。”⑥目前,我国的广播电台仍然属于公共电台,不能等同于企业,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丧失社会担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业,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毋庸质疑的。”⑦
广播有自身的特性,广播在传媒业独特的位置决定了它的责任,决定了它应当树立自己的媒体形象,即以公信为重,担负起舆论引导、意见领袖、保持品位的责任。这也正是受众对广播媒体的期望所在。广播不同于小剧场、微博,不能把小剧场里和微博上的东西照搬过来。尽管小剧场的作品可能使人捧腹大笑,微博的言论可能令人畅快淋漓,感觉很贴近生活,但是这种贴近,与新闻宣传的“三贴近”不能简单地画等号。现在常说节目要“接地气”,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听众就叫做“接地气”,而是要切实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此抵制“泛娱乐化”的蔓延,引导受众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审美,给受众多元化的愉悦感受。
3.打造精品:创作“人有我精”和“人无我有”的文艺精品
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广播文艺节目有更多的途径和机会去借鉴国外传媒业在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上的先进经验,比如国内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就是购买了国外节目的版权,按照已有的严谨精密的节目规程,成功运作,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喜人的经济效益。或是在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新节目,比如国内一些真人秀节目,就是将西方真人秀节目加以改造,融入了本土化的娱乐元素并不断地创新。广播文艺亟需拓宽视野,多学习和引进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
另一方面,广播文艺节目应着力挖掘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比如戏曲、曲艺、原生态民歌等有声资源,搜集整理后,加上独具匠心的创意和编排,把它们变成高品位的、具有留存价值的广播文艺作品。这样的精品节目还可以向国外传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再有,像广播剧,融合了文学、音乐、音响、演播等多种文艺元素,是广播最高级别的综合文艺表现形式。而创作生产这样的节目是广播电台,特别是国家级广播电台的优势,它需要专业的录音设备、录音棚、制作机房、优秀的演员,这些远远不是一个播客或一个微信能完成的。广播要检视和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广播剧作品,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尽一份力量。
4.加强监管:让节目的监管科学化、制度化
要克服“泛娱乐化”,提高节目制作者的自身素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用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管体系来对节目实施监督和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一整套量化标准和奖惩措施,来保证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等能够达到预期,保持水准。美国是世界上对电视节目内容最早进行管制的国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系统,分为五级:宪法基础、法律规定、政策制度、行业规范、公民监督。这五级管理,同样适用于我国,适用于广播。广播业界应当促进监管手段的科学化、制度化和可操作性,以此来规范和杜绝“泛娱乐化”等问题。
广播文艺节目是反射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泛娱乐化”已经损害了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并且可能引发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道德感的滑坡。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说:“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⑧“娱乐至死”的预言并非耸人听闻,广播理应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文化担当。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艺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