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3-04-29吕千松
吕千松
数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接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学习能力包括学会阅读与思考、学会观察与探索、学会联想与记忆、学会运算与运用、学会交流与评价等方面。
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因为学习方法的习得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教育评论家桥本重汉认为,“学习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是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技能要素。在学习能力结构的三要素中,学法起基础作用,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离不开学法。”如果学法掌握得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日益增强。学法指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必须重视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技术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对新知的预习,是要根据新知的内容设计几个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教会他们用彩笔勾画出书中的重要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从小养成学生预习新知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习惯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讲“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请大家试一试,画一画,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的几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他的画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不同的画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要求加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从而逐步形成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