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课堂 创建学校内涵文化
2013-04-29刘国际
刘国际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必须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为达成目标孜孜以求。确定适合新课程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构筑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是校长办学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重建课堂教学结构,创建课堂特色,构建适合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教育,是校长研究的永恒课题。
我校以“三平台”为轴心,重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以课堂推课程,以课程促发展,不仅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使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更使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搭学生“立”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实质性进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堂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然而,透过绚丽多彩的课堂之外,我们的学生究竟该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所以,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彰显课堂上学生的好奇、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发展的自理、自立、自信,实现课堂的重构,理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鱼”,还要使学生获“渔”,更要激学生之“欲”。搭学生“立”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理论支撑和践行途径有:
途径一: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是自主的
理论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自主的建构过程,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改造、充实,来建构新的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水平。我们以适合学生需要去审视课堂教学,倡导师生共生,以“自主促共进”。
实践探究: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落实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实现课堂行为的“分层递进、整体提高”,以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行为,打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育人环境,实现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目标。
途径二:师生交往互动,课堂是快乐的
理论支撑: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表征是互动,交往的结果是互惠,以“互动促互惠”。
实践探究:推行“0+40+10”的教学管理模式:“0”即课堂40分钟的0耽搁;“40”即课堂40分钟的充分利用,教师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上充分调动,巧妙迅捷讲授,沉着智慧地引导,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探究中得到发展;“10”即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课间10分钟的快乐,一起处理课堂上的遗留问题,教师依据学情改进自己的教,激活学生的学,达到互动互惠。
途径三:创设教育情境,课堂是生动的
理论支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走出困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会思考。
实践探究:持续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程,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环境,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立足点感受、感知同一知识点的内涵。如,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与美术课堂的融合;国学教育与汉字教学的结合;数学课堂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等课型,使本位知识的形象化与延伸有机结合。
途径四:注重开放生成,课堂是高效的
理论支撑:开放生成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教师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状的构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事先预设同实施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促生成,以生成促高效”。
实践探究:我校数学教研组结合目标、内容、过程、手段的主动开放原则提出数学复习课的“两步五段式”模式,重视学生学习中生成的“活资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空间和时间,突出师生对课堂的思考,落实目标的开放性,搭建自主探究平台。
二、创教师“魅”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没有教师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课堂的重构中应特别注重教师的发展,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创教师“魅”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有:
途径一:以课堂为基点,分层发现和培养骨干
思考与践行方法:课改试验中教师最大的困惑,仍然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操作的问题。观念要转变,知识要更新,课堂要生动,学生要主动……一时间,部分教师在熟悉的课堂上变得束手无策了。对满怀热情的教师而言,现实最为迫切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方面的范例和样板,这也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必须积累的需要。
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发展和培养一批学科骨干,供广大教师观摩、研讨、学习、感悟,让更多教师在“模仿”中受到启发,在反思中找到方向。建立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梯队培养”机制,落实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发展、人人能进步的培养架构,在骨干教师中培养名师,形成“名师效应”,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
途径二:以教学为手段,创建“理论—现实”的转换媒介
思考与践行方法: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有才华的教师又较多把课堂作为表现自己的舞台;负责任的教师更注意教学扎实,缺乏灵活;青年教师往往忽视基本规范,随意性太强。校长应为教师搭台子,拉大幕,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媒介,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点燃每位教师心中的梦想,形成学校课堂教学“龙争虎斗”的局面。学校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引领全体教师走出自身的困惑,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途径三:以经验、反思与科研的融合,促教师成长
思考与践行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善于借鉴别人,思考自己,扬长避短,丰富自我,努力成为反思型老师。以“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最终目标的课题研究,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起点分析,学生分层管理(强优、提中、补差)等校本研究,突出构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数学的“两步五段式”复习课模式,模式的建立旨在利用科研环境,使教师感受模式建构的过程,体会由“无模——有模——无模”的课堂本质。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自我评价,依据教学日志,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在反思中找到教学实践的不足,明确目标。
开展以关注学生知识起点,落实课堂教学活动基点的研讨活动,借助学生“错例分析”研究,围绕错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学习时的想法为观察点,反观课堂,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层次的思考,重新认识课例的价值,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通过错误实例,师生归因分析,改进建议等做法还原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生个性差异性的新视角,改进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体会到自身的成长。
三、彰学科“特”的平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果说学校是百舸竞发的船的话,那么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就恰如迎风林立的帆。学校只有尽早扬起特色建设的帆,才能乘风破浪去远航。彰学科“特”的平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途径有:
途径一:开设特色课程—社会实践
我校积极探索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总结建构“课前计划观察、课中模拟体验、课后应用实践”的课程模式,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进行各自的个性智能建构,从而实现个体素质的协调发展。落实学生的综合实践基地课堂,通过以少年军校为载体的军营观摩、军营演练、军营生活体验等国防课程;通过参观共建单位自来水公司、啤酒厂的生产流程;对实践基地葡萄园种植、护理、采摘等环节的实践学习,补充了学校课堂的不足,拓展了学校课程内涵,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和谐发展。
途径二:建设特色文化—课堂文化
学校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隐性文化是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内动力。而课堂与课程文化则是学校隐性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我们所倡导的课堂推动模式,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备课、上课、学习、研究方面的思维和行为特色,成为师生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我们称之为“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的形成,为师生和学校创造了非常好的内环境,人心得到凝聚,行动得以统一,创造受到鼓励,我们把它称为“文化自觉”。
课堂管理的重建,以课堂为媒,以学生为本,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课堂特色,创建学校内涵文化,让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让校园因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享受幸福的职业生活,学校成为校长幸福人生的源泉。
(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米市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