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图书出版的价值
2013-04-29娄海波
娄海波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上,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在于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建制化的社会工作机构,还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档案资料。
1921年,北平协和医院正式建成,开始接收病人。北平协和医院的最大特色是设有一个专门为困难患者(不单只经济困难)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部门——社会服务部,这一部门是在建院之初与临床各科同时成立的,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美国人浦爱德任主任,于汝麒任副主任。从建立至今,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社会工作档案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社会工作发展概况和社会工作经验,为我们出版《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一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一手材料。
资料繁琐,整理棘手
既然要出版《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那么编辑首先就要对社会工作这个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在前期准备工作中,笔者发现世界范围内最早成熟的社会工作类型当属医务社会工作,190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卡博特医生支持医院雇佣首位社会工作者,标志着医务社会工作的正式诞生。也正是在这一年,浦爱德来到位于美国波士顿的麻省州立医院学习医务社会工作,后来被洛克菲勒基金会选中负责筹建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在此工作了18年。那社会服务部是干什么的?从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成长起来的社会学家吴桢在《我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一文中这样写道:“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的设置,就不能称为第一流医院。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是1921年建立的,有了它,协和医院的组织结构算是完备了。这是因为现代医学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脏病、肺病、胃病、精神病等的发生,显而易见地受心理、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就是皮肤病也与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疾病的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也不能‘见病不见人,而要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理。社会治疗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秉承这种理念,北平协和医院高起点地创建了社会服务部。
创建了社会服务部,就需要着手对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的工作,这一工作是繁琐复杂的。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社工人员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对病人的社会历史进行调查和跟踪,填写“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这对医生诊断病情大有帮助。“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还详细记录了一些项目,如门诊号、住院号、姓名、婚否、原籍、日期、职业、家庭成员、住房、经济状况等。这个表格全部用英文填写,写完后交病案室装订在患者的病案后面。这些病案至今还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案室里,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档案也由此成了国内保存最久、持续时间最长(从1921年一直持续到1951年,其间未有大的中断)的医务社会工作档案。这些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的数量有多少呢?我们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计。根据1933年7月1日发布的《北平协和医院第二十五次报告书》,1932—1933年共计办理4901案,内有3941案业已结束,尚有960案转入下年度办理。按照这个统计,留存下来的社会工作档案总数应该不少于10万份,如此庞大的医务社会工作档案库,需要整理出版图书尤为困难,对于编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曲折出版,鲜为人知
既然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档案有如此重大的价值,那么对它进行开发整理与出版就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由于这些档案都写在患者的病案后面,要想将其整理出来,就必须取得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的配合与支持。病案被称为北京协和医院“三宝”之一,以其保存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最大特色,欲开发整理这些档案难度颇大。庆幸的是,河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岭泉教授的科研团队获得了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资助,课题意向就是以“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开发与整理”为主的本土社会工作研究,借此时机,科研团队名正言顺地向协和院方提出了相关申请,得到了院方的许可和密切配合,为后续的档案整理铺平了道路。
其次,由于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保存得非常完整,数量庞大,如何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档案进行整理和开发,便成为一大难题。通过初步的文献调查,张岭泉教授的科研团队确定了“兼顾不同年代、不同科室”的原则,尽可能选择那些文字记述比较丰富的档案。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从10万份的档案中挑选出1000份进行整理。在这个出版过程中,最艰辛的事情是北平协和医档是不允许复印和拍照的,因而科研团队只能用手抄的方法,一页一页地抄录下来。
再次,这些档案都是用英文书写的,需要将其翻译成中文。几十年前的英文术语与现在存在明显差别,而且社会工作术语也不尽相同,这就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一大困难。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科研团队除利用自身的力量外,还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最终将译文完整地做了出来。
经历了将近5年的辛苦努力,科研团队才攻克这三大出版难题,实现了《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的出版,将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的本来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档案的价值和来龙去脉,书前还附有一篇介绍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历史的长文,书后还收录了吴铎的《北平协医社会事业部个案底分析》一文。
双重价值,打造精品
北平协和医院自1921年建立时就开展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一直持续到1950年,社会工作档案总量在10万份左右,由于档案原文系英文书写,故《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一书兼具抄写、翻译与整理三种类型。可以说,该书的出版能够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建构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如何凸显其出版价值成为编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两方面去思考。
一方面是历史价值。社工人员所作的个案调查、个案史装订在病历里,对医生开展医学科研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作出准确诊断,而且可以帮助医生实现他的医疗方案。其中,最有用的资料是社工人员对诊治后病人的按期随访。随访就是根据医生的指定,对治愈出院后的病人定期信访或家访,或邀请病人来院复查。这种随访制度既能防止病人复发,对病人健康负责,又为医生科研工作提供需要的资料。通过这些档案,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期医务社会工作的概貌。
以下另一方面是实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参考资料。社会工作是一个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它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当时当地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等因素紧密相连,是一个十分强调文化敏感性和本土经验的专业。在出版该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1931年,吴铎发表了《北平协医社会事业部个案底分析》一文,以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个案记录为基础,对这些个案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在对研究目的的介绍中,吴铎做了这样的说明:“我们将社会事业部六年中的个案算了一个总账,关于病人的重要事项都加以统计的分析;经过此番工作之后,至少可以确知这些病人的社会及经济状态,以及社会事业部如何根据这些状态而帮助医生和看护来治疗。如此将这创生不及40年的新事业介绍给我国社会,引起他们对于这事业的兴趣和注意,多少也可补偿一番研究整理之劳。”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供案例。《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社会工作的一个案例典范,是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效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恢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以来,社会工作教育界就一直面临着本土化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不得不大量引用国外的案例,但来自国外的案例带有明显“水土不服”的症状。收集和整理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工作档案,能够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供可资利用的本土化教学资源,从而对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加以本土化的吸收和改造,以培养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