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
2013-04-29邱婷
邱婷
摘 要:发挥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文章针对如何推动校本深度融合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系统观和生态观的理念认识,探讨相关机制的建立和整体方案的设计,并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若干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深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39-03
一、问题提出
技术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而创造人工自然的相关工具和方法,反作用于人类社会,成为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构造方式”(海德格尔,1953)。当前,走向泛在的信息技术同样构造着人类社会、构造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云计算技术使我们逐渐摆脱硬件设施的束缚;移动技术将互联网的资源装入了我们的口袋;可视化工具使信息的呈现更有利于深入事物的本质;Web2.0 以及社会网络等技术的进步,使虚拟世界的协作成为潮流。这些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学秩序、教师角色和学习体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洪流中,高校课程与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也使其必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然而,在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中,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仍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外在的物化方式进行使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中也未能建立相应机制,其结果必然导致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面对这一现状,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学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
我们认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关键问题不是掌握技术形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突破单纯的工具论与手段论,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与教学关系的变化,是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实质意涵应体现于: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构高校教学生态环境。因此,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要从更整体的更宏观的角度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全新关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高校教学活动、教学生态环境及其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关系的深刻变化,系统解决或克服传统教学平台下教学工作的局限与不足,达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三、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推进策略
基于以上理念,在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中,我们更关注人的意识和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关注体现教学生态重构与教师角色嬗变的相关机制的建立和整体方案的设计,从观念、目标、结构、过程、制度等各个方面,探索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推进策略(如图1所示)。
1.系统规划,生态重构
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必将引起高校教学系统的整体变革。要顺应这种变革,真正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就应将高校教学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一个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持整体系统观,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传统高校教学系统进行分析:在横向,全面分析观念、环境、队伍、资源、应用、制度等要素,系统规划校本教学信息化建设,调动全校一切积极因素,由上而下,协同推进;在纵向,规范教学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系统过程,坚持“研究—计划—实施—评价—反馈”,通过螺旋上升的多个反馈循环,保证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和实践成果的科学性。
2.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教学生态重构的基本理念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之中,其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通过培训、实践与反思,使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展示主观意趣的价值引导者,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促进知识迁移的环境营造者,营造系统的、整体的学习环境,促进意义的主动建构;成为平等共生的知识建构协作者,共同地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实践反思者,具有自主知能、批判意识,负有教育使命,能主动、负责地检视并改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3.以人为本,师生共建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应强化以人为本,在注重发挥教师教学信息化作用同时,特别注意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化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注重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成为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受益者、参与者、协商者和需求拉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
4.模式创新,重在应用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对人的认知方式产生的巨大变革,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的强大动力,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科学规律,解决当前高校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现实问题。
5.构建机制,持续发展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校本教学信息化建设绩效的重要原则。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着眼于信息化建设的长远效益和持续发展。紧紧抓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紧密结合,通过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绩效考核创新,建立一套高效的系统化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促使教学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进一步标准化、常规化,促使师生不断增强数字化教与学的能力与习惯,激发并形成持续稳定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学资源建设与网络学习质与量的良性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实践——以S高校为例
S高校为地方型本科院校,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完备、专业技能过硬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一直是学校教学特色之一,早于2003年,学校启动教学信息化研究规划,通过规划导入,系统推进,协调学校各个层面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资源建设、师生培训、引导与应用,系统构建信息化平台,培养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能力与习惯,形成内在需求,促成资源建设与网络学习质与量的良性发展。为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学校依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研究”、“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专业教学模式研究”等项目,在前期试点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与制定《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广应用总体实施方案》,于2008年底在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上部署相关工作,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
* 由点及面,全方面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专业教学改革,建设200个教学信息化示范课例、100门教学信息化示范课程、建设10个教学信息化示范专业。
* 基于先进的云计算平台,创建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企合作综合实习项目,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
* 学生主体参与,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书香博客”和个人学习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工作与活动信息化管理改革、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 搭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 创新教学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与教学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人事配套制度,整合相关制度,使之衔接配套,形成教学信息化制度创新体系。将信息化教学建设与应用纳入二级单位考核目标体系,修订和补充与教学信息化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将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应用能力和水平指标系统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指标体系,将学生数字化学习指标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五、成效与反思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信息技术应用有效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校范围内形成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构建了若干体现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建立了与教学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学校各个层面的支持与协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部门和教学院系明确教学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教学人员与教学辅助、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总体教学团队协同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发挥自身优势,组建研究团队,积极导入系统规划,主动承担起支持与引领的重要角色,望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著.系统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李逢庆,杨树林.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未来趋势与挑战——新媒体联盟NMC 地平线报告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2012-03-13.
[4]王加强. 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