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浅析
2013-04-29李敢
李敢
【摘要】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成为企业继人力、资金、物力后的又一非常重要的要素,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显著标志,也成为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取得长远发展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信息化已经在全国两千多家企业全面推广,并不断深入,但整体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文章从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风险、开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企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风险;思路;信息化构建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生产的过程、物料的移动、事务的处理、现金的流动、客户的交互等业务过程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进处理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把它提供给各层次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利于组合并优化生产要素的决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以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这一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基于信息化开展制度创新、结构调整、企业资源拓展、基础设施重建以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过程;
2.企业持续提高自身活力,并由此经历一个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3.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
4.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信息技术,得以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
5.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动态进程。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发展和成就,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的改造方面的运用有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当前,计算机在企业的运用已经从单项化运用走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方向,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运用也获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300多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七成以上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一半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但从总体上来看,15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的仅占一成左右,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比例则更低,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2.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均衡
首先,从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来看,经济的发展快的中东部及沿海地区,企业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的程度明显较高,而西部以及内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则较为缓慢;其次,从企业的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以及刚刚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效益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而中小企业由于竞争性差、效益低等原因而发展较为缓慢与困难,老企业的信息化也因更新不及时而发展缓慢。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伴随着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而出现的威胁信息化项目开发与发展的技术类的风险。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确定性的因素大大增加,人们对这些因素导致的后果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弱。其次,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不同,也会对信息技术的变化和一些不合理的内容等产生偏差。
2.成本风险。成本风险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中提高成本及经费预算等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预算弹性较大,成本的风险也需要进行考虑。另外信息化项目的工程量较大,周期较长,导致成本预算较为困难,特别是在项目需求变动时,若不能很好进行经费的预算,将导致信息化项目在建设中遇到巨大的阻力。
3.人员风险。人员的风险主要是指在信息化项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流失和变化以及信息化系统与人员之间的误解造成的风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的加入,这些骨干人员的流失或者变化会对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些核心部门的人员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电脑系统,没有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造成人员与系统之间产生误解的情况。
4.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在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实施不力的风险和延误时间的风险。在厂家与用户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各方又由于自身利益,很可能造成一些分歧,造成信息化项目实施不力的状况。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没能制定详细的时间进度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相关的项目,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时间上的延误。
四、企业信息化构建的思路
1.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
与企业的其他重要决策一样,企业的信息化构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从时间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企业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续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第二,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企业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是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到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
2.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尽管企业的IT部门地位日益上升,并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这就意味着,只有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都需要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在新业务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同时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应该按做事企业更新管理理念以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3.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就算自身已经拥有了IT部门,并具备一定的能力进行软硬件的制作和研发,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企业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在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样在多数情况下,构造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生产,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企业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
五、企业信息化的构建
1.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同一的信息化服务,二是可以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管理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业务平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企业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
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企业门户平台、工作流程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各种有效信息的发布平台,由于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不仅要保证其安全性,而且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而言,企业的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报警管理、消息管理、数据维护管理、系统配置工具、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重视,其一,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和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其二,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其三,要具备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
2.构建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企业内部门户系统主要可以体现出以下功能:其一,可以为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共享服务和信息查询服务;其二,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包括如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日常办公管理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企业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从而顺利开展对企业的人、财、物、项目存量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把各个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有效集成,从而把不同业务模块、业务流程以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功能统一到一个通用的环境中。由此构建一套功能强大,运转有序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次,还需要把企业的信息门户与各个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统一企业内部各个分支应用系统的界面风格,由此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此外,还应该遵循“先重点,后周边”的门户系统建设流程,即先满足企业目前急需的各类需求,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把后续的各个分支系统纳入到这一信息门户中进行有序管理。
3.构建决策查询系统
建设企业的决策查询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现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目前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判断企业人员结构状况的合理性与否;再如,还可以针对某个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人员的动态变动情况。
第二,实现项目统计查询功能。可以通过图表、明细表以及平衡积分卡等方式向员工系统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即时状况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信息。
第三,实现财务信息查询系统。这项工作可以为企业领导层提供总体财务信息及预算汇总数据,具体包括财务月报和诸如项目合同总额、合同收款总额、收入确认总额等相关内部台账信息,从而可以便于领导层随时了解一定期间内企业利润总额、利润率等重要财务信息;从职能部门角度来看,可对各部门的年度预算指标、完成比例、完成数量以及各项预算支出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并通过与往年同期数据对比,由此掌握各项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4.构建经营管理系统
第一,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合同管理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市场开发部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供从合同登记、合同收付费用管理以及各种合同的相关信息统计等多种功能。
第二,实施有效的售后管理工作。在“服务至上”观念的驱使下,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维系企业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售后管理能够实现对客户回访、客户请求等具体事项的细致管理,同时要及时掌握客户的联系信息、客户接触记录、客户提交资料记录以及客户接触费用等重要资料,从而为企业在日后更好地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奠定系统有效的资料支撑。
5.评价信息化建设效果,动态调整
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并动态调整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跟踪评价,准确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评价标准,激励企业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总结,并予以反馈、评价,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及时调整,使其符合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企业工作重点的不同,动态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时更新、改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具,继续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潜力,使其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六、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整体发展落后、区域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等不足,另外,对于企业而言,构建企业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从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以及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等几方面开展思路,通过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建设内部信息门户系统、建设决策查询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以及对信息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这几方面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企业信息化体系是当前很多理论界和业务界学者的研究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会更加完善,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的更好更快更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如福.信息化建设没有休止符——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09.
[2]蒋科蔚,张建栋.企业信息化培训中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12.
[3]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张洁.企业信息化工程——建模、诊断、评估及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